范志禮,范志禮講師,范志禮聯(lián)系方式,范志禮培訓(xùn)師-【中華講師網(wǎng)】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53
鮮花排名
5
鮮花數(shù)量
但他同時又說,業(yè)(記憶痕跡)是永遠不滅的,除非業(yè)盡(好念頭、壞念頭、記憶痕跡)——意志停止活動。這里顯然是自相矛盾的。試想,人死后,身體消亡后,還有什么意志?另外,還說道:“無始以來,本性因染成識”也
查看詳情》 瀏覽(11276
(二)業(yè)力不滅自相矛盾在佛教看來,因果報應(yīng)是社會運行的一條鐵定規(guī)律,是促使有情人類行善棄惡的動力之一。為支持因果報應(yīng),引導(dǎo)人們修善行德,佛祖建立了阿賴耶識(實際是人的本能、本性和記憶功能)及業(yè)力輪回的
查看詳情》 瀏覽(11464
一般唯物主義者往往認為“心物不二,一體圓融”“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是唯心主義,認為這種觀點只注意到了主體客體之間的聯(lián)系,沒看到主體客體之間的區(qū)別;只看到它們之間的依賴性,沒看到它們各自相對的獨特性。因
查看詳情》 瀏覽(11423
受想行三蘊是指人的感情、意像、意志,屬精神活動。識蘊是人的認識,也是人的精神活動。佛法把五蘊認做構(gòu)成宇宙萬有的根本,把色受想行四蘊當作客觀對象,把識蘊當作主觀的我,主觀的我與客觀的對象互相交涉對待而成
查看詳情》 瀏覽(11379
二、佛教的缺憾(一)世界觀的不一致和費解性佛教世界觀歸納起來既心物不二、一體圓融的五蘊世間。如前所述,釋迦牟尼的徹悟取得了極大的成就,但這種徹悟,由于時代的局限性,也有著明顯的缺憾。他認為,一般所稱的
查看詳情》 瀏覽(11448
4、弘揚了積極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佛教勸人不要太過執(zhí)著——愛戀不設(shè)。因為佛教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暫起的,都是瞬息萬變的,所謂名利財色都是虛幻的。佛教勸人知足少欲,衡量自己的才力以決定欲望的多寡,主張
查看詳情》 瀏覽(11255
4、弘揚了積極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佛教勸人不要太過執(zhí)著——愛戀不設(shè)。因為佛教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暫起的,都是瞬息萬變的,所謂名利財色都是虛幻的。佛教勸人知足少欲,衡量自己的才力以決定欲望的多寡,主張
查看詳情》 瀏覽(11462
3、首倡求學自由和學術(shù)民主之風求學是人生的重要活動,佛教在求學方面主張自由和民主。佛對自己所說的道理,絕不強迫弟子們接受,他鼓勵他們懷疑發(fā)問。一直到他八十歲在婆羅雙樹間將臨終時,仍然諄諄教誨,一再地垂
查看詳情》 瀏覽(11515
(三)人生導(dǎo)向的可貴性佛教的人生導(dǎo)向是可貴的。它是人類在茫茫黑夜里摸索向前的一座燈塔。1、喊出了“解決眾生一切苦難、了脫生死”的先聲人生的苦難是顯而易見的,生老病死、離別怨懟無一不讓人感到痛苦煩惱,這
查看詳情》 瀏覽(11552
戒這十惡也叫修十善業(yè)。修好十善業(yè)可以得福報,這便是一種圓滿,一種完美。另外,還有更高的要求,如小乘佛教,要求皈依佛法僧,求得覺正靜,做到覺而不迷,正而不邪,靜而不染。這也是一種圓滿和完美。大乘佛教不僅
查看詳情》 瀏覽(11664
1...4041424344...下一頁共 138 頁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quán)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www.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wù)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