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威傳——《晉書》卷九○說明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壽春(今安徽壽縣)人。他父親胡質(zhì)在三國魏政權(quán)中以忠正清廉而著稱,任官至征東將軍、荊州(治今河南新野)刺史。胡威自小就廉潔謹慎,他從京城洛陽去荊
是儀傳——《三國志》卷六二說明是儀,字子羽,東漢末北海營陸(今山東維坊市南)人。本姓氏,初時在縣中任官吏,后在郡任官,因“氏”似民而無上,遂政姓“是”。漢末大亂,他進亂江東,被東吳孫權(quán)征召,拜騎都
徐邈傳——《三國志》卷二七說明徐邈(170—249)字景山,東漢末魏初燕國薊(今北京市)人。早年被曹操征辟為丞相軍謀掾,試守奉高縣令,入朝為東曹議令史。魏國初建時,任尚書郎。后領(lǐng)隴西太守,轉(zhuǎn)為南安
司馬芝傳——《三國志》卷一二說明司馬芝(生卒年不詳),河內(nèi)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人。曾以遵守禮義著名。曹操平定荊州后被任命為營縣長。他能依法辦事,不徇私情,善于斷案,歷任大理正、甘陵等郡太守、大司農(nóng)
毛玠傳——《三國志》卷一二說明毛玠,字孝先,東漢末陳留平丘(今河南封丘東)人。早年為縣吏。曹操取兗州,辟為治中從事,因與曹操論天下形勢,頗有見地,轉(zhuǎn)為幕府功曹。后為東曹掾,與崔琰共同舉薦人才。升任
張讓、趙忠傳——《后漢書》卷一○八說明張讓,東漢潁川人?;傅蹠r為小黃門,靈帝時與趙忠等十一人擔任中常侍,封為列侯,形成操縱政權(quán)的宦官集團,有“十常侍”之稱。勸靈帝增收租稅以修宮室,靈帝對張讓等備極
第五倫傳——《后漢書》卷○一說明第五倫,字伯魚,東漢京兆長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先世為戰(zhàn)國田氏,后徙西漢園陵,便以遷徙次序為姓。東漢初,被京兆尹閻興召為主簿,后任鑄錢掾,領(lǐng)長安市,百姓悅服。建武
第五倫傳——《后漢書》卷○一說明第五倫,字伯魚,東漢京兆長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先世為戰(zhàn)國田氏,后徙西漢園陵,便以遷徙次序為姓。東漢初,被京兆尹閻興召為主簿,后任鑄錢掾,領(lǐng)長安市,百姓悅服。建武
張堪傳——《后漢書》卷三一說明張堪,字君游,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為南陽大姓。光武帝劉秀末起事時,對張堪節(jié)操甚為贊美。后由來歙推薦,召拜為郎中,再拜蜀郡太守。當時光武帝派吳漢征公孫述,因糧草不足
杜詩傳——《后漢書》卷三一說明杜詩(?—38),東漢河內(nèi)汲縣(今河南汲縣西南)人,字君公。早年曾經(jīng)任郡功曹,后任更始政權(quán)大司馬府屬吏,此后歸附光武帝劉秀。先后任侍御史、成皋令,沛那及汝南郡尉。遷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