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廉知縣郭允禮
趙 斌
無極縣有一塊著名的石刻,就是郭允禮的《公生明,廉生威》官箴。郭允禮是明代山東曲阜縣人,1521年在無極當(dāng)知縣。這個人天性淳厚,處理政務(wù)井然有序,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嫻熟史學(xué),講求禮儀,注重教育,修建校舍,整修縣城,治政有方,為人嘆服。尤其注重為官清廉,修養(yǎng)正身。傳說他在山東時,看到泰安知州顧景祥在府衙的墻壁上刻有一塊“官箴碑”,感受良多,于是在無極題書“居官座右銘”一則,鐫刻于石,傳之后代,為世人欣賞和仰慕。這就是保存至今的《公生明,廉生威》官箴:吏不畏吾嚴(yán)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
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郭允禮在無極當(dāng)知縣,有許多待挖掘的故事,尤其睿智斷案故事廣為流傳。
郭允禮睿智斷案三則
(一) 有一天,無極知縣郭允禮正在縣衙里看公文,就見一個人走進(jìn)了進(jìn)來,口稱自己是一個賣豆子的,昨晚在城里的一個寺廟里過夜,早晨起來后就發(fā)現(xiàn)豆子不見了,問廟里的人都說沒看到,所以就到縣衙里來報案了。 郭知縣聽完以后,又問了問廟里都住著什么人,有沒有人和他同住等問題,這個賣豆子的人就把寺內(nèi)過夜的前前后后說了一遍。他想了一想,對這個賣豆子的人說:“你不要著急,也不要聲張,今晚你再背一袋豆子去那寺廟里過夜,如果丟了,你就悄悄地回縣衙來,我自給你找回豆子?!闭f完又交代了一下衙役,衙役領(lǐng)命走了。 到了快黑的時候,衙役拿出了一袋生豆和熟豆混合在一起的豆子,交給了賣豆子的人,賣豆人拿著這袋豆子,又到那個寺廟去投宿,果然豆子又丟了,那個人什么也沒說,就悄悄的回縣衙去了。 第二天,郭知縣派一個衙役穿上百姓的衣服,背了一些柴去廟里換一些豆子,寺廟里的和尚拿出了一些豆子給了那個衙役,衙役接過來一看,豆子里面果然生的熟的全有。 這時,聰明的郭知縣也帶著賣豆子的人和兩個衙役進(jìn)了寺廟,當(dāng)場揭穿了和尚偷賣豆人豆子的事實,然后讓寺廟賠了賣豆子人的豆子,將那個偷豆子的和尚帶回了縣衙,對他進(jìn)行了處罰。 (二) 過去,無極縣城西郭莊鎮(zhèn),是遠(yuǎn)近聞名的布市,前來趕集的人絡(luò)繹不絕。 這一天,郭允禮下鄉(xiāng)來到郭莊鎮(zhèn),剛走到集市上就見兩個人一起拽著一大塊兒布,誰都不肯放手,還相互爭論著。 他先讓人將布拿了過來,又看了看這兩個人,說道:“你們兩個說說,是怎么回事?” “老爺,是這樣,我從家拿了一匹布,要到市里去賣,正走著,碰了一下他,他硬說布是他的,過來就和小人搶?!逼渲幸粋€很瘦的人說道。 “老爺,不是的”這一個額頭有一塊紅斑的人接茬兒道:“這匹布是我拿來市上賣的,他給的價錢太低,我不賣他,所以他就說是他的,還望老爺您明察呀?!?/span> 聽他們說完,郭知縣想了想說:“這可不好辦,你們都說是自己的,又都沒有別的證據(jù)來證明,我看這樣吧,你們兩個一人一半?!闭f完,不等兩個人爭辯,就命衙役將布剪成了兩半,交給他們一人一半叫他們走了。 兩個人剛走,他就命兩名衙役換成普通老百姓的衣服,悄悄的跟在了那兩個人的后面。 那兩個人拿了布,各自往回走,其中那個額頭上有一塊兒紅斑的人很生氣,還不時的自己叨叨著:“什么好縣官呀,也不問青紅皂白,無緣無故讓我損失了半匹布?!倍莻€很瘦的人好像很高興的樣子,抱著布高高興興的往家走去。 兩個衙役趕快回去將兩個人的情況告訴了他,聰明的郭知縣命人便將那兩個人捉回了縣衙,將很瘦的那個人的布要了回來,交給了那個額頭上有塊兒紅斑的人。 那個有紅斑的人高興極了,不住的給縣官磕頭,感謝縣官的明察秋毫,而那個很瘦的人也只好認(rèn)罪了。 (三)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六月的一天深夜,無極縣城西一個村莊里,有一個村民被響雷擊身而死,知縣郭允禮聞報后,率人前往現(xiàn)場勘查驗證。檢查完畢,吩咐死者親屬將尸體裝入棺木埋葬了事,便打道回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