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中期,辦公用復印機產(chǎn)業(yè)的廠商普遍采用“剃須刀+刀片”的商業(yè)模式。它們先以成本加上少量利潤的價格賣出復印機,接著對復印機使用過程中所需的專用紙張、墨盒等耗材以能帶來更高利潤率的方式收費,這是利潤的主要來源。當時,辦公用復印機采用濕式或低質量的干熱復印技術,典型的售價是300美元。平均每臺機器每天僅復印15—20頁,90%的機器印量不足100頁。 看到辦公復印潛在的市場需求,哈洛德公司發(fā)明了采用電子影印技術的914型復印機。但其制造成本就高約2 000美元,隨后每復印一張的可變成本和市場上其他復印機差不多。因此,盡管其技術領先,復印質量好,但如何將其產(chǎn)業(yè)化,成了一個問題。
哈洛德那時還是個小公司,面對困難局面,總裁喬·威爾遜最初試圖尋找一個強有力的合作伙伴一起推廣914型復印機。但當時的柯達、通用電器和IBM都拒絕和它合作。它們根據(jù)已有復印機廠商的商業(yè)模式,認為該復印機不可能在商業(yè)上獲得成功。它們懷疑客戶根本不會愿意花數(shù)千美元去購買914型復印機,因為它每個月只復印幾百頁,且每復印一頁的可變成本和市場上已有的其他復印機差不多。威爾遜決定賭一把。1959年9月26日,哈洛德公司(不久后更名為施樂)獨立將914型復印機推向市場。它不采取賣的方式,而是將其租給客戶??蛻裘吭轮恍韪?5美元的租金,復印超過2000張后每張另外加付4美分。施樂(Xerox)提供所有的服務與支持,客戶取消租借只要提前15天通知即可。這樣的價值提供對客戶是有吸引力的,客戶只需付月租費,除非1個月印量超過2 000張,其他什么錢都不用付。這種商業(yè)模式使大部分風險由施樂來承擔,吸引了客戶來試用。 而客戶一旦使用,立即就發(fā)現(xiàn)914型復印機有很強的吸引力:更高的復印質量、更便利的使用感受??蛻舻膹陀×科骄刻炀统^了2 000頁,遠遠超出威爾遜最初最樂觀的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