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打開天窗,看清互聯網+為你我開啟的三大風口。
第一大風口:去界!“鏈接一切”迸發(fā)的創(chuàng)業(yè)機會。
期今為止的工業(yè)文明創(chuàng)造出一種繁榮,我們身在其中。如果看得清一點,你會發(fā)現其特征是:專業(yè)分工、產業(yè)分明、規(guī)模生產、全球協作;這是過往的人類生產力水平下能夠做到的最好選擇了。但人的天賦注定要發(fā)展出更高的生產力,進而改造出全新的經濟和形態(tài),這就是把人的腦力加以外部化,并倍速提升的計算機和網絡化,同時,各種實體資源逐步取得便于鏈接和計算的數據化格式。
上面一段讀得拗口吧?我真正想說的是:工業(yè)時代的經濟基礎是專門化的資源和能力配置,相互之間有個“界”;而現在的大數據、云計算把這些“界”逐步去掉了!于是,一番新的壯麗景象出現了:
空間去界:世界再大,也不浪費。
人需要住的地方,于是建住宅;出差在外哪里???于是建旅館;需要辦公,于是建辦公房;需要用餐,于是建飯店;需要上課,于是建教室...... 這些空間都是專用的!同時也是浪費的!用互聯網+一下,能做的不只是“途家網”那么一種。
人需要出行,于是買車;你沒有買車,所以打車;你家的和我打的車都是“專用”的,于是一邊是擁擠不堪的車輛,一邊是千辛萬苦的趕路人,而每輛車上都有的空座,全部浪費了!連同空燒的汽油和多排的尾氣。用互聯網+一下,機會也不只是“打車軟件”那么簡單。
閑置的庫房,零散的土地,隨時空出的車位和你不知道當下沒有人用的馬桶。。。都來用互聯網+一下。
將用戶與分布式的空間資源鏈接起來,這就是基于LBS的服務?!按簌Z網”、 “大眾點評網”、 “街旁網”、 “開開網”、 “切客網”、領地網”、 “網易八方”、 “嘀咕”、 “愛逛八方”、 “多樂趣”、 “酣逗身邊”、 “鄰訊”、 “碰友”、 “飄信”、 “隨手尋”,新的創(chuàng)業(yè)項目仍在不斷迭代……
小總一下:在工業(yè)時代,“空間”資源在功能上是專用的,在產權上是專屬的,由于網絡時代的“連接一切”,兼用和共用的模式創(chuàng)新,釋放出更高的資源利用率,同時也減少了“外部性”。
時間去界:時間都到這里來了!
社區(qū)大媽們發(fā)明了“時間銀行”,有空幫鄰居看護小孩,記上2小時的“時間儲蓄”,而下次對方幫我去菜場帶個菜,就支付給他半小時的“時間提取”。千百萬人,不同的忙閑時間,用互聯網+一下如何?
坐地鐵的時間,你在做什么?坐飛機的時間,你在做什么?能不能讓大家用手機干點很快就能完成的活兒,還能掙到錢?下班以后做什么?節(jié)假日閑著怎么辦?如果將一項復雜的工作,分解成“碎片”,發(fā)布到網上試試?“任務中國”、“豬八戒”、“時間財富”、“微差事”、“辦事兒”、“賺零用”、“達工人”到當下流行的微店和人人營銷,都是撬動萬眾碎片時間的協作創(chuàng)新。
從PGC到UGC,代表著內容生產模式的變革。維基百科,就是大眾用零散時間實現的。知乎,以及百度知道、新浪愛問,莫不如此。而圖片社區(qū)instagram、視頻社區(qū)vine,聲音社區(qū)唱吧,有聲圖片社區(qū)啪啪,更別說frontback和twitter。更是新生代隨時暢游的大世界。
既然能打破空間專用,能否也打破時間專用?吃飯的時間只能吃飯嗎?鍛煉的時間只能鍛煉嗎?閱讀的時間只能閱讀嗎?人腦的構造并沒有作如此設定,只是數百年的工業(yè)化把我們的思維固化了。
歸屬去界:所有,不如所用。
再窮的人,也擁有他不用的東西。換一種說法:真正的富有,是能用上他想用的東西。
那些隨年齡段而變的需求,那些隨工作性質而變的工具,那些隨著生活環(huán)境而變的設施,我只使用很短的時間,為什么我要一直占有它?那些不用的名牌包,那些9成新的服裝,那些書架上的圖書,那些一度喜愛而今遺忘的工藝品,我為什么還要長久地保留著呢?
無疑,共享經濟正在興起。從交流自行車、相機、工具、樂器到各類物品及服務,既有二手交易,也有以租代售。
前沃爾瑪高管Andy Ruben創(chuàng)辦了舊貨分享平臺Yerdle,他的愿景是“通過社交分享舊貨減少兩成消費”,并“成為與亞馬遜并駕齊驅的新一代零售業(yè)核心”。在中國,短租領域的“螞蟻短租”、“小豬短租”、“游天下”、“程途網”、“途家網”、“天天如家”,餐飲領域的“媽媽的菜”、“回家吃飯”、“有飯”,辦公領域的“馬上辦公”、“聯合創(chuàng)業(yè)辦公社”、“SOHO 3Q”等已經全面開花。
普華永道有份報告稱:“信任、方便以及集體歸屬感促使人們更多地使用‘共享經濟’應用。未來10年會增長20倍”。“合作實驗室”創(chuàng)建者,作家瑞奇·柏慈曼和企業(yè)家盧·羅格斯干脆寫了本書,書名就叫:《我的就是你的》(What’s Mine is Yours)。
會不會已經做得太多,沒有機會了?非也!比如寵物寄養(yǎng)(國內有“寵托邦”等),有人反向經營讓用戶短期領養(yǎng)嗎?還沒有。比如家具銷售,有人面向家庭分期租用嗎?還很少。比如名品寄賣,有人做論次租用嗎?二手共享,細分專用領域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大風口:去介!渠道之王被拉下了神壇。
還是要先說說工業(yè)時代,專業(yè)化分工的同時,必須設置出各種各樣的中介。交易需要商場,資金需要銀行,教育需要學校,看病需要醫(yī)院,還有電視臺、旅行社、門店、前臺……產供之間有70%的成本發(fā)生在渠道環(huán)節(jié),銀行的低效導致資金成本居高不下,學校的僵化導致每年近千萬的畢業(yè)生學不能致用,而醫(yī)院的低效讓看病難和看病貴積重難返。直到網絡時代的到來,我們終于可以找到更好的模式:去中介!
交易去介:機會在商場和網店之后
去掉商場,迎來網店,電商興盛。同時原來的商場經營逐步轉向直接消費(餐飲、娛樂和社交)。當網店作為交易“中介”逐步顯現低效和高成本時,去掉網店又成必由之路。這就是風行天下的O2O,它讓供需之間形成無縫系統,而碼上淘、微店、購物圈、企業(yè)號等,代表了BAT們尋找下一代交易載體的迭代努力。
到家服務是交易去介的另一種典型?!昂愉嚰摇?、“E袋洗”、“功夫熊”、“下廚房”、“美到家”、“愛大廚”、“好廚師和高調升級的“58到家”,大有門店不滅,發(fā)展不止的氣勢。
交易去介的未來,是智能互聯后的全新購物場景。物聯網讓每件交易對象(或體驗對象)都有唯一的數字身份,消費者通過任意接觸點可以買賣、分享甚至加工。現在,各種場景化嵌入式購物花樣翻新,而虛似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的應用更在推波助瀾。
金融去介:一切都才剛剛開始!
銀行為自己的高大上付出了太多的代價,而P2P則輕裝上陣,一路風起云涌?!叭巳速J”、“宜信”、“有利網”、“宜人貸”、“融貸網”、“易貸網”、“速幫貸”、“合盤貸”,以及一路高歌猛進的“陸金所”。資金的供需就像商品和服務的電商化一樣,獲得了直接的合作機制。它們有風險嗎?這是無聊的問題,因為不可能有零風險的商業(yè)模式,只要想想中國銀行業(yè)已經發(fā)生的龐大的壞帳總額和低效服務,就知道很難再創(chuàng)造出一種有更大風險的金融體系了。
金融去介的另一種努力是第三方支付的出現。除銀聯老大之外,支付寶、百度錢包、微信錢包三家站臺,“快錢”、“匯付天下”、“易寶”、“通聯”、“環(huán)迅支付”、“拉卡拉”、“翼支付”、“錢袋寶”、“盛付通”、“網付通”、“聯動優(yōu)勢”、“盒子支付”等層出不窮。
金融去介的終極努力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的創(chuàng)造。比特幣同期,出現了萊特幣、無限幣、夸克幣、澤塔幣、燒烤幣、便士幣(外網)、隱形金條、紅幣、質數幣。目前全世界發(fā)行有上百種數字貨幣。它們當下無法取代主流法定貨幣的地位,其原因正如電商的比重仍比不過實體交易。但作為價值符號和支付憑證,虛似貨幣無疑更具優(yōu)勢。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百度幣”、騰訊“Q”,盛大公司的“點券“,新浪的“微幣”(用于微游戲、新浪讀書等),以及“俠義元寶”(用于俠義道游戲),“紋銀”(用于碧雪情天游戲)等,正在給后來者歷史性的啟示。
教育去介:明顯滯后,機會無窮
工業(yè)時代,新生勞動力如何有效掌握專業(yè)化的知識?專門化的機構——學校成了不二之選。但當一門門學課已經與活生生的實踐偏離太遠,當千里迢迢、動則數年的學校生涯日益費時耗錢,當課堂上的講與聽與工作中的學和用多次轉化后經驗與知識失真,以學校為載體的教育體系,真的到了要被革新的時候了。
以coursera為代表,所謂慕課模式大量出現。在中國,北大、清華、南大等開始了嘗試。而市場化的努力則更早,網易“云課堂”、“51CTO”、“多貝公開課”、“酷學習”等將過往多年的E-Learning系統拋在身后。
中國在線教育最容易成功的,是中國特色的家教和考試輔導市場。網絡家教平臺,如“91外教”,“1號教室”,“新東方”等;考試輔導型,如“梯子網”、“猿題庫”,“問他作業(yè)”,“我要當學霸”,“百詞斬”等。
但將線上教育搬到線上,并不是教育的未來。我相信真正的教育,是基于問題的知識發(fā)現,基于崗位勝任能力的學習促進,基于合作共享的集體化努力。百度知道和知乎,是基于問題的知識轉移和分享知識,而大任咨詢推出的“改善在線”,代表著基于問題的知識生產和共享模式。教育領域的互聯網+,有著無窮的機會等待挖掘。
同樣的觀察和分析可以用于“醫(yī)療行業(yè)”(在線診斷、處方和藥品電商等)、“旅游行業(yè)”(旅游電商、自助行和旅游資源共享等)、“媒體行業(yè)”(自媒體、全媒體等)、“制造行業(yè)”(3D打印和DIY應用等)……原理是一致的:那些工業(yè)時代必不可少的交易中介、傳播中介、協作中介逐步被去掉,取而代之的,是異彩紛呈的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
第三大風口:去誡!權威和教條不再,一切回歸人性。
再來說說工業(yè)時代,專業(yè)化分工和大規(guī)模生產,需要穩(wěn)定的流程和標準,以及處于科層制頂端的決策中心。專業(yè)服從權威,作業(yè)依賴規(guī)范(教條),以此保障經營系統的確定性。在既定生產力水平下,市場需求也相對穩(wěn)定,因而生產、流通和交換的經濟方式也相對固化,這是工業(yè)時代延續(xù)數百年的基礎原因。但是,網絡時代代表了人類全新的生產力水平,同期的消費需求也必然升級換代。特別是:過去被馬克思稱為“異化”的市場體系,終于掉頭回歸到為人(消費者)自身服務了!于是,來源自市場的各種創(chuàng)新出現了:
自媒體:從代表全體,到代表自我。
媒體在工業(yè)時代是專業(yè)專營的特區(qū),為全社會公約良秩,媒體需要選擇性報道和引導,它代表著意識形態(tài)的主旋律。進入網絡時代,大家忽然發(fā)現自已的意志不再需要被代表,自已的聲音完全可以直接發(fā)出。至于發(fā)聲的載體,從微博和微信成了開放的樂園!
上個月,騰訊、新浪和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聯合發(fā)布了新一期的中國自媒體影響力排行榜,吳曉波頻道、《萬萬沒想到》等自媒體榜上有名。目前第一線的自媒體,微博千萬粉,微信百萬粉是入級門檻。特別是微信平臺上坐擁百萬以上粉絲的自媒體,正在中國市場上大行其道。比如:“羅輯思維”、“萬能的大熊”、“青龍老賊”、“朱衛(wèi)坤”、“鬼腳七”、“宗寧”、“劉興亮”、“馬繼華”、“毛啟盈”、“金錯刀”等。
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說:如果一個人有1000個鐵桿粉絲,他只要向粉絲提供自己的“作品”,就可以衣食無憂。那些百萬級粉絲的偶像化平臺,確實盈利不難,這一點與那些一路燒錢,難望盈利的電商平臺相比,簡直是涇渭分明。
自媒體依托的或者說創(chuàng)造的,正是粉絲經濟。人們愿意供養(yǎng)其心中的偶像,為好感和關系買單。如何成為偶像?心靈代言、超級符號、獨特內容和自主傳播四者缺一不可。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yè)自媒體化。不論是2B,還是2C,企業(yè)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同樣由供需交易型,轉向了偶像粉絲型。我們可以從萬科、海爾、華為、萬達等傳統企業(yè)轉型中看出端倪;更不用說阿里、小米等互聯網企業(yè)對合伙人明星化的包裝。
體驗經濟:她時代人人有份
工業(yè)時代我們習慣了以理性與感性區(qū)分人的決策和行為。當大數據和云計算代替人腦,進行比人的思考更靠譜的關系判斷時,人的特獨能力只存下了“感性”。于是一切圍繞“體驗”的創(chuàng)造成了價值提升的關鍵作業(yè)。
經營場景體驗化:源自新加坡的“鄰里式”社區(qū)中心,正在中國改造傳統的小區(qū)開發(fā)與物業(yè),源自美國的“娛樂化”購物中心,也在萬達為代表的商業(yè)體中發(fā)揚光大,源自日本的“綠色化”公共空間,同樣在中國各地造景工程中一一亮相。
產品設計宜人化:蘋果引領了產品設計的宜人化。商業(yè)世界的種種用心,要么用以適應人的生理特征(易用和省力),要么用以適應人的心理特征(識別、防呆、舒適、優(yōu)美)。
營銷努力體驗化:如貴族化、響應式服務(海底撈),代入式、定制化體驗(家俱、服裝、旅游等3D模擬),親友式、關懷型的溝通交流(從保健品到保險尤其如此),創(chuàng)意式、戲劇化促銷設計(限時競價、一元眾籌),以及觀光式、基地化深度營銷(農業(yè)、現代制造基地等)。
自主經濟:參與感是成功密碼
自助:
過去多人合作的事務,今天為什么可以獨自完成?因為數據、知識及工具都平臺化了,每個個人可以即時獲得來自云端的柔性支持。最先應用的,是程序化且重復性的操作。比如銀行終端POS機,從查詢、存取的簡單功能,擴大到包括開卡和銷卡在內的全功能應用。比如加油站的自助化,檢票站的自助化,甚至超市收銀的自助化。
更高級的應用,是自助檢測、自助診療、自助生產和自助提貨。如果全市居民點都有人自發(fā)檢測PM2.5,并動態(tài)上傳,那么公眾就擁有了最全面及時的PM2.5全景信息。如果一般的患者都能借助于智能健康器進行自我檢查并上傳到醫(yī)療中心,那么診斷和處方的效率將極大提高。如果數控車間將設計平臺開放給下游用戶企業(yè)或經認證的外部創(chuàng)客,那么完全的個性化定制就不再存在效率的損耗。
互助:
互助行為,令參與經濟的魅力更為明顯??蛻魡T工化將是大勢所趨。無論是消費品還是工業(yè)品,用戶不再滿足于對成品的挑選和購買,他們希望更進一步,在設計、采購、制造、包裝、質控及物流過程中,就參與其中,當然是以“在線”而未必“在場”的方式。看看小米的米聊,LinkedIn的個人檔案,以及微博和微信,甚至淘寶的光棍節(jié),就明白:越開放,越吸引;越投入,越依賴!
自主經濟的未來,是對資本模式的革新。每家企業(yè),由一開始的“資者有其股”,將演化成“勞者有其股”,最后的趨勢將是“用者有其股”。出資者、經營者和消費者合為一體,消費即投資,用戶即股東。企業(yè)的本質不再是市場交易的替代,而是自由人的聯合體,企業(yè)的目的不再是追求利潤,也不是創(chuàng)造顧客,而是:滿足其成員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回到開篇,我們一路尋找互聯網+的風口,那些已經被實踐且愈益明確的重大方向。去界——一切過去被分隔的資源,而今廣為鏈接;去介——一切過去要依賴的渠道,現在紛紛破除;去誡:——一切過去須遵循的慣例,即將回歸人性。
我們無法確認某一位創(chuàng)業(yè)者能否成功,但可以確信那句先人的信條: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歡迎轉發(fā),尊重原創(chuàng)!作者卜安洵:南京市企業(yè)互聯網轉型研究會會長,大任咨詢創(chuàng)始人。郵箱:jsdar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