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近小魚剛上小學,家里的節(jié)奏一下子快了起來。因為午休時間不長,只能睡半小時,而以前他都要睡一個小時才夠。所以這幾天中午,根本叫不起他,小魚半睡不醒地在床上翻滾,重重地用腳后跟捶床鋪,表示自己的憤怒和不滿。最后拉他起來,叫到客廳,還是板著臉。看到這個樣子,爸爸也很急,一遍遍地催。小魚哭著臉,坐在沙發(fā)上沒有反應。爸爸忍不住了,張嘴就是一頓吼:“快點啊,你耳朵聽不見??!你是不是要我發(fā)火才會聽??!”聽到爸爸一兇,小魚趕緊站起來,因為爸爸的語氣已經很嚇人了。
其實發(fā)脾氣真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不如早點出發(fā),讓孩子自己靜一靜,喝點水,手里拿著水果出門,到樓下走幾分鐘,心情基本就恢復了。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請給他們留足調整的空間,幫助孩子去培養(yǎng)一種善于自我調節(jié)情緒的性格才是長久之計。
2小宇特別喜歡去一個小伙伴家里玩。他的媽媽總是笑瞇瞇的,很和氣,不管是跟自己的孩子說話,還是跟他們這些鬧哄哄的孩子說話,都很溫和。這個小伙伴也像他的媽媽一樣,受大家的歡迎。
而小宇的媽媽就不是這樣的,她經常跟鄰居吵架,讓人感覺兇巴巴的。發(fā)火的時候對小宇也是惡語相加:“你個沒良心的,你個沒長耳朵的!”這種話誰聽了都會不舒服,所以小宇的心里總是悄悄地羨慕著那個媽媽性格溫和的小伙伴。
上師好性格始終強調培養(yǎng)孩子的好性格,性格好、心態(tài)好的人會給人有教養(yǎng)的印象,跟他說話能感覺到溫暖,想跟他親近。家長希望孩子彬彬有禮地與人交往,就先要用這樣方式跟孩子說話。
有的家庭安安靜靜,每個人的性格都比較平和,所以平日里聽不到太多的吵鬧。而有的家庭彼此間都是大喊大叫的,有時會讓人誤以為是吵架,從這樣的家庭里成長的孩子,一定會帶著這樣的印記。他們去了學校,就會用這樣的方式跟同學說話。有的孩子喜歡命令同學,希望大家聽他的話,有一種唯我獨尊的感覺,結果同學不買賬,他就只能一個人玩,生悶氣。有的孩子喜歡諷刺自己的伙伴,結果讓小伙伴難堪,自己也失去一個又一個朋友。
做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管理好自己跟孩子說話的方式,你若能給予孩子尊重,做個能跟孩子商量事情的父母,那么孩子也能養(yǎng)成尊重他人,愿意接納他人建議的性格,這一點對于那些不接受批評,很難采納別人建議的孩子,尤為重要。你若給予孩子信任,放棄打擊式的溝通方式,孩子得到了父母的認同和正面的激勵,也有助于他們養(yǎng)成自信,有自我價值感,充滿陽光的好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