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心、腹和圖形的關系
人類有三種經(jīng)驗世界的主要方式:思考、感覺和感官經(jīng)驗。九型人格論的模型,和每個神秘主義的傳統(tǒng)一樣,都認定這三項能傳達感覺、知性經(jīng)驗的身體中心,它們就位于身體的腦、心、腹三個地方。
人人都會運用到這三個中心(看下一節(jié)),但是每個人格類型的人會偏好其中一種,作為他們感覺并回應事件的主要渠道。
這個圖形以三個一組共分為三組,每組都對應于其中一個中心。每個中心有其體驗人生的獨特方式,以及相互關聯(lián)的"負面"情緒和顧慮。同一組的三個類型都偏好相同的中心,而且顯現(xiàn)出處理這些特定問題的不同方式。
腦部中心是我們思考的所在,舉凡分析、記憶、投射有關他人和事件的觀念,以及計劃未來的活動等。這個區(qū)域?qū)恢檬?quot;第三眼",也就是西藏密宗冥想所運用的觀想中心。
以頭腦為主的類型(5,6,7)具有以思想來回應生活的傾向。他們有鮮明的想像力,以及分析和連結觀念的絕佳能力。即使是最合群的人也說,他們能浸淫在自己的思考中而獲得全然的滿足。思考對這些類型的人而言(通常是無意識的)是處在這個具有潛在威脅的世界中,防范恐懼于未然的方式。
心的中心是我們經(jīng)驗情緒的地方,借由那些無言的感官經(jīng)驗,告訴我們有什么感覺,而非我們對事情的想法。心的情緒范圍從最強烈、戲劇化到最細微、幾近無聲的感覺都有。我們從這個中心感覺到和他人的聯(lián)系,以及一種追求愛和充實的渴望。這就是蘇菲訓練和許多基督教練習中所要打開的中心。
以心為主的類型〔2,3,4)透過關系在世界運作,有時候被稱為"形象類型",因為他們在乎別人的眼光,以及它和自己的關聯(lián)。不論別人有沒有意識到,他們能快速感受別人的需要或心情,并加以回應:一個成功的關系能驅(qū)逐這個中心特有的空虛感和渴望。
腹部中心(有時也稱為身體中心)和思考、感覺對照起來,這個中心是我們本能的焦點,也就是存在感。透過這個中心,我們從肉體經(jīng)驗到和人群、環(huán)境的關系。這是我們在物質(zhì)世界中行動所需的能量和力量來源。這個中心的所在位置,即中國和日本所稱的丹田,也就是禪修的焦點。
以腹部為主的類型(8,9,1)焦點放在存在本身,具有以行動"存在"這個世界的傾向。他們的本能就是行動,即使他們已經(jīng)思考過整個細節(jié),還是會基于根本的感覺,去談論正在打基礎的決定和行動。他們以"自我遺忘"聞名。因為他們可能覺察不到對自己而言真正的優(yōu)先事項為何。他們通過行動在這世上補充能量,并緩和憤怒——對第一型和第九型的人而言,憤怒只有在少數(shù)時候才被直接表達出來。
腦、心、腹和每個人的關系
如前所述,雖然人人都偏好一種中心,每個人都包括了腦,心、腹共個中心,并受到它們的影響。不論哪個人格類型。九型人格淪的模式都能認出每個人表現(xiàn)這些中心的不同型態(tài)。
腦部和心兩者各有一個以人格為主的型態(tài),和"神圣的反面",它是在人格發(fā)展時本質(zhì)所遺忘的一個特定型態(tài)。人格會保護并掩飾這個本我,同時加以模仿、就像鏡子反射出相反的影像,在外在世界尋求被遺忘的型態(tài),而非往內(nèi)探索。腹部中心是成長時能量的來源,它也具有三個和人格有關,并協(xié)助掩飾本質(zhì)的主要元素。
圖三
為了方便起見,這些中心的型態(tài)都附上了名稱,雖然用詞有點文縐縐的,卻是初步教學的一部分,在運用上也較為簡便。咐帶一提的是,每個類型對應于這些中心的型態(tài)各有一個關鍵字,點出那個類型的人格偏見和存在的本然狀態(tài)。以下的圖形各附上一段說明文字,在往后談論人格類型的相關章節(jié)中會有更為詳盡的解釋。
腦部中心:執(zhí)念和神圣觀念
為腦部中心的型態(tài)所取的名稱是:執(zhí)念〔Fixation),意謂人格在心理上的習慣性偏見或注意力的焦點;神圣觀念,這是腦部中心從執(zhí)念中釋放之后,所體驗到的存在狀態(tài),而非思考的結果。
圖四
心的中心:熱情和神圣德目
心的中心所具有的習慣性偏見或焦點即所謂的熱情。基督教的創(chuàng)始者都高度覺察這個面向,而且這些熱情相當于七個主要誘惑?;蚍Q為七項大罪,外加恐懼和欺騙。心所體驗到的本然存在狀態(tài)叫做神圣德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