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第一章 本書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章 主動閱讀
第三章 閱讀的方法
第四章 記筆記的方法
第五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第六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第七章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第八章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第一章 本書要解決的問題
要達到閱讀的所有目的,就必須在閱讀不同書籍的時候,運用適當?shù)牟煌俣?。不是所有的書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來閱讀。法
國學者巴斯卡(Pascal)在三百年前就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現(xiàn)在既然速讀已經(jīng)形成全國性的狂熱,新版的《如何閱讀一本書》就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不同速度的閱讀法才是解決之道。我們的目標是要讀得更好,永遠更好,不過,有時候要讀得慢一點,有時候要讀得快一點。
這是一本為閱讀的人,或是想要成為閱讀的人而寫的書。尤其是想要閱讀書的人。說得更具體一點,這本書是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的當作是增進理解能力的人而寫。
閱讀的人的定義:這里所謂“閱讀的人”(readers),是指那些今天仍然習慣于從書寫文字中汲取大量資訊,以增進對世界了解的人。
第二章 主動閱讀
1、主動的閱讀基礎: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么?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fā)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作者細部說了什么,怎么說的?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聲明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么關系?如果這本書給了你一些資訊,你一定要問問這些資訊有什么意義。
2、閱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
第一提醒讀者,閱讀可以是一件多少主動的事。第二要指出的是,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閱讀的規(guī)則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
閱讀藝術下個定義:這是一個憑借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的過程。你的頭腦會從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人的理解。而會產(chǎn)生這種結果的運作技巧,就是由許多不同活動所組合成的閱讀的藝術。
為獲得資訊而閱讀,與為增進理解而閱讀,其間的差異不能以道里計。我們再多談一些。我們必須要考慮到兩種閱讀的目的。因為一種是讀得懂的東西,另一種是必須要讀的東西,二者之間的界限通常是很模糊的。在我們可以讓這兩種閱讀目的區(qū)分開來的范圍內,我們可以將“閱讀”這個詞,區(qū)分成兩種不同的意義。
第一種意義是我們自己在閱讀報紙、雜志,或其他的東西時,憑我們的閱讀技巧與聰明才智,一下子便能融會貫通了。這樣的讀物能增加我們的資訊,卻不能增進我們的理解力,因為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們的理解力就已經(jīng)與他們完全相當了。否則,我們一路讀下來早就應該被困住或嚇住了—這是說如果我們夠誠實、夠敏感的話。
第二種意義是一個人試著讀某樣他一開始并不怎么了解的東西。這個東西的水平就是比閱讀的人高上一截。這個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能增進閱讀者的理解力。這種雙方水準不齊之下的溝通,肯定是會發(fā)生的,否則,無論是透過演講或書本,誰都永遠不可能從別人身上學習到東西了。這里的“學習”指的是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記住更多的資訊—和你已經(jīng)知道的資訊在同一水平的資訊。
第三章 閱讀的方法
規(guī)則很簡單: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1、閱讀誤區(qū):要注意不懂的地方,我們更應該注意我們能讀懂的地方。
從頭到尾把書度一遍,遇到看不懂的先跳過,迅速把書度一遍。
你從頭到尾讀了一遍之后的了解—就算只有50%或更少—能幫助你在后來重讀第一次略過的部分時,增進理解。就算你不重讀,對一本難度很高的書了解了一半,也比什么都不了解來得要好些—如果你讓自己在一碰上困難的地方就停住,最后就可能對這本書真的一無所知了。
我們大多數(shù)人所受的教育,都說是要去注意那些我們不懂的地方。我們被教導說,碰到生字,就去查字典。我們被教導說,讀到一些不明白的隱喻或論說,就去查百科全書或其他相關資料。我們被教導說,要去查注腳、學者的注釋或其他的二手資料以獲得幫助。但是如果時候不到就做這些事,卻只會妨礙我們的閱讀,而非幫助。
2、閱讀的速度
所謂閱讀速度,理想上來說,不只是要能讀得快,還要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要知道什么時候用什么樣的速度是恰當?shù)?。。每一本書,不論是多么難讀的書,在無關緊要的間隙部分就可以讀快一點。而一本好書,總會包含一些比較困難,應該慢慢閱讀的內容。
3、逗留與倒退
閱讀慢的原因是,我們眼睛在讀書的時候會倒退看一行,或者在某個詞上面逗留。
自己做這樣的訓練:將大拇指與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用這個“指針”順著一行一行的字移動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著手部的動作移動。一旦你的眼睛能跟著手移動時,你就能讀到那些字句了。繼續(xù)練習下去,繼續(xù)增快手的動作,等到你發(fā)覺以前,你的速度已經(jīng)可以比以前快兩三倍了。
4、理解的問題
最后,在第一次閱讀一本難讀的書時,不要企圖了解每一個字句。這是最最重要的一個規(guī)則。這也是檢視閱讀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擔憂自己似乎讀得很膚淺。就算是最難讀的書也快快地讀一遍。當你再讀第二次時,你就已經(jīng)準備好要讀這本書了。
第四章 記筆記的方法
人們在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會打磕睡,并不是他們不想努力,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努力。
1、三種做筆記的方法
(1)結構筆記:筆記主要的重點是全書的架構
(2)概念筆記:在做主題閱讀—就同一個主題,閱讀許多不同的書時,筆記也應該是概念性的。你在書中空白處所記下的頁碼不只是本書的頁碼,也會有其他幾本書的頁碼。
(3)辯證筆記:是從好多本書中摘要出來的,而不只是一本,因而通常需要用單獨的一張紙來記載。這時,我們會再用上概念的結構—就一個單一主題,把所有相關的陳述和疑問順序而列。
2、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于你自己
如果你有讀書時提出問題的習慣,那就要比沒有這種習慣更能成為一個好的閱讀者。
(1)做筆記的好處
第一,那會讓你保持清醒—不只是不昏睡,還是非常清醒。
其次,閱讀,如果是主動的,就是一種思考,而思考傾向于用語言表達出來—不管是用講的還是寫的。一個人如果說他知道他在想些什么,卻說不出來,通常是他其實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
第三,將你的感想寫下來,能幫助你記住作者的思想。
在書上做筆記,其實就是在表達你跟作者之間相異或相同的觀點。
(2)做筆記的方法
(1)畫底線—在主要的重點,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畫線。
(2)在畫底線處的欄外再加畫一道線—把你已經(jīng)畫線的部分再強調一遍,或是某一段很重要,但要畫底線太長了,便在這一整段外加上一個記號。
(3)在空白處做星號或其他符號—要慎用,只用來強調書中十來個最重要的聲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將做過這樣記號的地方每頁折一個角,或是夾一張書簽,這樣你隨時從書架上拿起這本書,打開你做記號的地方,就能喚醒你的記憶。
(4)在空白處編號—作者的某個論點發(fā)展出一連串的重要陳述時,可以做順序編號。
(5)在空白處記下其他的頁碼—強調作者在書中其他部分也有過同樣的論點,或相關的要點,或是與此處觀點不同的地方。這樣做能讓散布全書的想法統(tǒng)一集中起來。許多讀者會用Cf這樣的記號,表示比較或參照的意思。
(6)將關鍵字或句子圈出來—這跟畫底線是同樣的功能。
(7)在書頁的空白處做筆記—在閱讀某一章節(jié)時,你可能會有些問題(或答案),在空白處記下來,這樣可以幫你回想起你的問題或答案。你也可以將復雜的論點簡化說明在書頁的空白處?;蚴怯浵氯珪兄饕擖c的發(fā)展順序。書中最后一頁可以用來作為個人的索引頁,將作者的主要觀點依序記下來。
(8)在書的空白頁上,寫出作者的主體架構
第五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第一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基礎閱讀. 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要問讀者的問題是:“這個句子在說什么?”
基礎閱讀目的是沒有生僻字詞
第六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1、檢視閱讀的定義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檢視閱讀(inspectionalreading)。特點在強調時間。在這個閱讀層次,學生必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的功課。
這個層次要問的典型問題就是:“這本書在談什么?”這是個表象的問題。還有些類似的問題是:“這本書的架構如何?”或是:“這本書包含哪些部分?”
用檢視閱讀讀完一本書之后,無論你用了多短的時間,你都該回答得出這樣的問題:“這是哪一類的書—小說、歷史,還是科學論文?”
2、有系統(tǒng)的略讀或粗讀方法
略讀的習慣應該用不著花太多時間。下面是要如何去做的一些建議:
(1)看書名:先看書名頁,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過去。特別注意副標題,或其他的相關說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寫作本書的特殊角度。
(2)研究目錄:研究目錄頁,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這就像是在出發(fā)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圖一樣。很驚訝的是,除非是真的要用到那本書了,許多人連目錄頁是看都不看一眼的。事實上,許多作者花了很多時間來創(chuàng)作目錄頁,想到這些努力往往都浪費了,不免讓人傷心。
(3)看參考文獻:如果書中附有索引,也要檢閱一下—大多數(shù)論說類的書籍都會有索引??焖僭u估一下這本書涵蓋了哪些議題的范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
(4)看書皮介紹:如果那是本包著書衣的新書,不妨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看篇章的開頭語結尾:從你對一本書的目錄很概略,甚至有點模糊的印象當中,開始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如果這些篇章在開頭或結尾有摘要說明(很多會有),就要仔細地閱讀這些說明。
(6)看書的最后兩三頁:最后一步,把書打開來,東翻翻西翻翻,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xù)讀幾頁,但不要太多。就用這樣的方法把全書翻過一遍,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最重要的是,不要忽略最后的兩三頁。就算最后有后記,一本書最后結尾的兩三頁也還是不可忽視的。很少有作者能拒絕這樣的誘惑,而不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雖然有時候作者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但你不應該錯過這個部分。
第七章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1、第三種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分析閱讀。
在這個層次的閱讀中,讀者會緊抓住一本書—這個比喻蠻恰當?shù)摹恢币x到這本書成為他自己為止。弗蘭西斯·培根曾經(jīng)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shù)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狈治鲩喿x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
2、 分析閱讀的三階段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大致完成了分析閱讀的舉證與討論。我們現(xiàn)在要把所有的規(guī)則按適當?shù)拇涡?,用合宜的標題寫出來:
(1)、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么的規(guī)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么。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聯(lián)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并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2)、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診釋一本書的內容規(guī)則
5)診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6)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是測驗你懂不懂一個句子的主旨的最佳方法。
7)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么,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常更好的方法是,就像我們已經(jīng)建議過的,在書的空白處作上編號,再加上其他記號,把一些應該排序而讀的句子標示出來。
8)確定作者已經(jīng)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哪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3)、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地評論一本書的規(guī)則
A.智慧禮節(jié)的一般規(guī)則
9)除非你已經(jīng)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10)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11)在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qū)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B.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12)證明作者的知識不足。
13)證明作者的知識錯誤。
14)證明作者不合邏輯。
15)證明作者的分析與理由是不完整的。
注意:關于最后這四點,前三點是表示不同意見的準則,如果你無法提出相關的佐證,就必須同意作者的說法,或至少一部分說法。你只能因為最后一點理由,對這本書暫緩評論。
本書在第七章結尾時,已經(jīng)提出分析閱讀的前四個規(guī)則,以便幫助你回答對一本書提出來的一個基本向題:這本書大體上來說是在談些什么?同樣的,在第九章的結尾,詮釋一本書的四個規(guī)則能幫助你回答第二個問題,這也是你一定會問的問題:這本書詳細的內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寫出來的?很清楚,剩下來的七個閱讀規(guī)則—評論的智慧禮節(jié)、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能幫助你回答第三與第四個基本問題。你一定還記得這兩個問題:這是真實的嗎?有意義嗎?
第八章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1、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主題閱讀。
這是所有閱讀中最復雜也最系統(tǒng)化的閱讀。閱讀者會讀很多書,而不是一本書,并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但只是書本字里行間的比較還不夠。主題閱讀涉及的遠不止此。借助他所閱讀的書籍,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里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因此,很顯然的,主題閱讀是最主動、也最花力氣的一種閱讀。
2、主題閱讀的兩階段
我們已經(jīng)談完主題閱讀了。讓我們將這個層次的閱讀的每個步驟列舉出來。
我們說過,在主題閱讀中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準備階段,另一個是主題閱讀本身。讓我們復習一下這些不同的步驟:
(1)、觀察研究范圍: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1)針對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你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的建議與書中的書目索引。
2)瀏覽這份書目上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并就你的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2)、主題閱讀:閱讀所有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
1)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你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jié)。
2)根據(jù)主題創(chuàng)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匯,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匯,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匯來詮釋。
3)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數(shù)的作者都要能解讀為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后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你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或之中,不見得一定存在著某個議題。有時候,你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范圍的事情,把他的觀點解讀,才能建構出這種議題。
5)分析這些討論。這得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注意:理想上,要一直保持對話式的疏離與客觀。要做到這一點,每當你要解讀某個作家對一個議題的觀點時,必須從他自己的文章中引一段話來并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