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偉輝
-------------------------------
2021年7月23日
杭州至珠海航班空中
--------------------------
不要用無謂的反復評審約束了改善的速度。
也不要追求所謂的完美方案限制了改善的步伐。
傳統(tǒng)的PDCA或DMAIC流程中,強調充分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制定合適的、或完美的技術方案,然后一步一步組織實施。
然而,對大部分的現(xiàn)場改善來說,紙面上是不可能設計出理想方案的!而溫水煮青蛙式的改善也很難實現(xiàn)突破性的改善,那樣很容易使精益改善落入麻痹的疲態(tài)。不如先把粗略的方案先快速實施,在實施的過程中,快速完善和優(yōu)化,這就是所謂的“快而粗好過慢而細”!
哪怕只有五成的把握,也要果斷的去做!
改善追求簡單快捷, 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復雜。
有時候,顧慮太多就無法下手,想得太完美就失去了速度。
拋棄一些不必要的猶豫和患得患失,動手一定要早,我們沒有時間去等待,過度的思考有時反而是一種消磨意志的浪費,快而粗好過慢而細!
千萬不要過多拘泥于惡心的方案評審,沒有行動, 哪有結果?在改善的過程中,我們最忌諱的就是陷入無窮無盡的評審流程。在評審的過程中,本來應該是改善的主要人員,搖身變成了項目的評審員,指出一大堆的問題,然后,方案設計者不得不回去慢慢完善方案,一個月后,拿出新的方案進一步評審,然后,各路英雄好漢又提出一大堆的問題,再完善方案,繼續(xù)評審,繼續(xù)修正……..你會發(fā)現(xiàn),項目會在“設計—評審—優(yōu)化—再評審—再優(yōu)化”之間反反復復,整個項目拖拖拉拉,總見不到實施和落地。
精益的改善常常是面對較顯性的問題,如果按傳統(tǒng)PDCA的模式,拖拖拉拉的改善節(jié)奏實在太慢。比如JIT單元線改善的任務,傳統(tǒng)的方式一步一步的實施PQ-PR分析、時間測量、浪費識別、產線平衡、方案設計、方案評審、優(yōu)化改善……,也許幾個月下來都還沒有實質性的動靜。隨著組織的調整,人員的更迭,工作重點的變化,久而久之,無人過問,項目靜悄悄地就夭折了。
我們既要避免盲人摸象式的實踐,也要突破毫無激情和速度的低效。我們需要求有一種系統(tǒng)高效的組織模式,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把精益和IE的工具方法形成系統(tǒng)的工作流程,快速實現(xiàn)顯著的改善效果。而改善周致力于在一周內快速完成一次改善活動,非常完美地解決了這個時間的問題。
“快而粗好過慢而細”,應用現(xiàn)有的知識,不必做過多深入的分析和推理,也不刻意尋求所謂的最完美的解決方案;特別是在做改善周時候,短短的幾天內,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耗在細節(jié)的方案設計上,只要方案原則上行得通,那就快速做出決策,而不是沉迷于某個問題或原理的漫長討論。
當然,也有人說,為了避免差錯,寧可慢一點,也要思考清楚。
這兩者之間并沒有矛盾。針對現(xiàn)場型改善,快而粗好過慢而細。而針對較大的項目,特別是投資性的項目或隱性的問題,那還真的需要細致的分析和周密的決策過程??於郑亲屛覀冃袆铀俣壬弦?,但這里的“粗”并不意味著“粗心”或“粗糙“,方案要細,行動要快。快的基礎是更理性的判斷,而不是感性的粗莽。
比如說,產線平衡提高生產效率,你根本沒必要在紙面上去設計精細的方案,事實上,紙面上也設計不出完美方案。作業(yè)A與作業(yè)B合并,原來作業(yè)A需10秒,作業(yè)B需8秒,合并之后會是簡單的18秒嗎?不一定,有可能大于18秒,因為合并后作業(yè)者要進行工具的切換,這種情形在紙面上很難設計到。我們永遠也等不到一個完美的方案,還不如對稍稍粗略的方案,馬上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再進一步優(yōu)化。
一旦稍稍一點粗略的方案在總體上通過,馬上付諸行動,快速行動和優(yōu)化,而不是像傳統(tǒng)模式一樣,把任務交給所謂的對口部門慢慢推進。比如,需要制作一個工裝或物料架,不要等,擼起袖子馬上干,如果要調整一些設備或布局,馬上就動手。
正所謂,沒有行動,哪來結果?
有了想法,馬上實施,盡管不是最完美的方案,但是大可在行動中,繼續(xù)優(yōu)化和持續(xù)改善,這就是我所講的快而粗好過慢而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