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斌傳
——《清史稿》卷二六五
[說明]湯斌(160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年又號游庵,河南睢陽人,
以清廉剛正、敢言直諫聞名于順、康兩朝。湯斌的青年時代,正值易朝之戰(zhàn)亂,他
飽受顛沛流離的痛苦,閱盡民間疾苦和貪官污吏的暴戾,因而鑄就了他嫉惡如仇、
剛直不阿的性格和體恤民情、主持正義的思想。考取進士后,他并不汲汲于名利,
而是自甘清苦,在京時,所住邱舍不避風(fēng)雨,然而他卻潛心時政,留意古今治道。
他不論在何處任職,都是恪盡職守,潔己愛民??滴趸实鄯Q贊他“實心任事”,百
姓們愛戴他,送他外號“豆腐湯”,以頌揚他為官清廉。他離任時,百姓與他揮淚
而別,他蒙冤時,百姓為他不平,甚至要擊鼓鳴冤。作為清官,湯斌一向與結(jié)黨亂
政、朋比為奸之徒勢不兩立,并與之進行斗爭,因而屢遭排擠、陷害,然而他卻全
然不顧,他曾自題一聯(lián):“君恩高似天,臣心直如矢,”表達了做一名清官的決心。
湯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朝末年,農(nóng)民軍攻陷睢州,其母趙氏為保全志
節(jié)而死,事情記載于《明史·列女傳》。父親湯契祖為避戰(zhàn)亂,帶著湯斌到了浙江
衢州。順治二年,湯斌事奉父親回到家鄉(xiāng)。
九年,中進士,選作庶吉士,又授為國史院檢討。當(dāng)時正討論修《明史》,湯
斌根據(jù)皇上的詔書進言說:“《宋史》在元朝至正年間修撰,然而不避諱文天祥、
謝枋得的忠誠;《元史》在明朝洪武年間修撰,而同樣記載了好禮、巴顏布哈的建
議。順治元年、二年間,以前明朝的臣子中有為保全志節(jié)而寧死不屈、臨危獻身的
人,不能一概以反叛來記載,應(yīng)該命令纂修各大臣不要瞻前顧后,顧慮太多?!被?br />上將此議下到明史館,大學(xué)士馮銓、金之俊認為湯斌獎勵叛逆,代皇上起草圣旨嚴
厲訓(xùn)斥,世祖卻特意召湯斌到南苑安慰他。當(dāng)時,很多府道缺少官員,皇上認為正
值用人之際,應(yīng)當(dāng)選拔學(xué)問、品行兼優(yōu)的人,并以學(xué)問作為經(jīng)世濟民的標準,選擇
翰林院的官員。后選到陳(火廣)、黃志遴、王無咎、楊思圣、藍潤、王舜年、范周、
馬燁曾、沈荃及湯斌共十人。
湯斌被派出做潼關(guān)道副使,當(dāng)時正在關(guān)中用兵,到處征發(fā)??偙惖抡{(diào)往湖南,
率領(lǐng)兩萬人馬到潼關(guān)后想暫駐,湯斌用計策將他送走,結(jié)果隊伍到洛陽后嘩變潰散。
十六年,湯斌調(diào)任江西嶺北道。南明將領(lǐng)李玉廷率領(lǐng)部下萬人占據(jù)零都山寨,向湯
斌表示歸降,還沒到歸降期,而鄭成功進攻江寧。湯斌估計李玉廷一定要改變計劃,
連夜奔往南安設(shè)防。李玉廷因為大兵來到,見有防備,連忙撤退。湯斌派將追擊,
捕獲李玉廷。
湯斌考慮父親年老,以有病為由請求辭官休假,后父死,為父守喪。守喪期滿,
聽說容城人孫奇逢在夏峰講學(xué),便背著書箱前往跟隨他學(xué)習(xí)??滴跏吣?,皇帝下
詔開博學(xué)鴻儒科取士,尚書魏象樞、副都御史金钅宏推薦湯斌,考試得一等,授翰
林院侍講,參與修《明史》。二十年,充當(dāng)日講起居注官、浙江鄉(xiāng)試正考官,后升
為翰林院侍讀。二十一年,任命為《明史》總裁官,升為唐事府左庶子。二十三年,
提升為內(nèi)閣學(xué)士。江寧巡撫缺員,朝廷大臣已推舉了候選人,皇上說:“現(xiàn)在稱為
道學(xué)者,有的言行不一。我聽說湯斌跟隨孫奇逢學(xué)習(xí),操行很好,可以補江寧巡撫?!?br />湯斌臨行時,皇上對他說:“做官應(yīng)以正風(fēng)俗為先。江蘇習(xí)俗崇尚奢侈,應(yīng)該努力
教化引導(dǎo),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一定要慢慢地進行,使他們改變原來的
觀念?!辈①n鞍馬一匹、衣料十塊、銀五百兩,又賜親筆字三幅,說:“現(xiàn)在該遠
離京城了,打開它,便如同見我的面一樣?!笔?,皇上南巡,到蘇州,對湯斌說:
“一向聽說蘇州閥門為最繁華的地區(qū),今日看那里的風(fēng)土人情,崇尚虛華,安于享
受,從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應(yīng)當(dāng)使他們?nèi)サ羯莩拗?xí)返歸淳樸,事事都要追
求它的根源,以農(nóng)業(yè)為本,也許可以挽救頹廢的風(fēng)氣?!被噬戏祷貢r,湯斌跟隨到
江寧,皇上命他回蘇州,賜予親筆字及狐腋做的繡蟒官服。
起初,余國柱為江寧巡撫,淮安、揚州二府遭受水災(zāi),余國柱上疏說:“水退
之后,田還可以耕種,明年應(yīng)當(dāng)照例征收賦稅。”湯斌派人重新查勘,發(fā)現(xiàn)水并沒
有退,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無法耕種,上疏奏請廢掉先前余國柱的意見。二
十四年,湯斌上疏說,“江蘇的賦稅在全國是最多的,每年的本征和折征共計五六
百萬?;噬厦罘秩舾赡旮綆д魇找郧暗匿罴Z欠額,而回稅和丁銀,自康熙十八年
至二十二年,五年一起征收。按州縣統(tǒng)計,以十天為一個期限,如果以每日輪流的
活,那么十天中只有三天空閑,七天都要輪到。百姓知道沒有辦法救急,舍棄性命
拖延征收;官吏明白催征賦稅沒辦法,寧愿降職、革職也希望卸掉負擔(dān)。懇求將百
姓所欠田機、丁銀按照漕糧的做法,于康熙二十四年起,分若干年附帶征收。”又
上疏說:“蘇州、松江土地狹小,人口稠密,而條銀、漕糧、白糧、正供、耗羨,
以及自糧經(jīng)費、漕糧剩余等五米十銀,還有雜項差役,無法統(tǒng)計。小小的兩個府,
田地沒有增加,而承擔(dān)相當(dāng)于大省百余個州縣的賦稅,百姓的財力一天不如一天。
順治初年,錢糧上繳和存留各半,考核官吏的條件也比較寬。后來因為急需軍餉,
上繳的數(shù)額多了。又制定以十分考核的辦法,一分不完,就難免被戶部議罪。官吏
為了顧惜功名,必然有很多不循禮法之舉。每當(dāng)參奏、懲罰的時間臨近,就將拖欠
當(dāng)作完成,每當(dāng)賠補拖欠困難的時候,又將完成說成拖欠。百姓的膏脂已枯竭,各
級官府的能力難以發(fā)揮,欠交賦稅拖得時間一長,只好等待皇上施恩免征。然而,
與其在窮追之后進行赦免,不如在沒有加征之前酌量減少征收。懇請將蘇州、松江
錢糧照征收規(guī)程減少一二成,定出適中的可以完成的實際數(shù)字,再將征收項目稍加
歸并,使它簡易明了,便于查核?!庇终埱竺庹魈K州、松江等七府、州康熙十三年
至十七年沒完成征收的銀米,淮安、揚州二府康熙十八、十九兩年因災(zāi)荒而造成的
欠額,以及邳州已荒廢的土地。宿遷的九厘地畝款項和流失的額征了糧?;噬隙枷?br />到戶部討論準行。所謂九厘地畝款項,即明朝萬歷以后暫時加征的三種餉額。宿遷
派銀四千三百兩有余,到這時才得以免征。
淮安、揚州、徐州三府再次遭水災(zāi),湯斌逐條列舉免征及救災(zāi)事宜,請求動用
國庫銀五萬兩,到湖廣去購米。不等圣旨頒下,便行文漕運總督徐旭齡、河道總督
靳輔,請他們幫助救濟淮安,湯斌自己又奔赴清河、桃源、宿遷、邳州、豐縣各州
縣視察救災(zāi)的情況。他的上疏到朝廷之后,皇上命令侍郎素赫協(xié)助他辦理。湯斌先
后彈劾知府趙祿星、張萬壽,知縣陳協(xié)、蔡司沾、盧纟延、葛之英、劉濤、劉茂位
等。常州知府祖進朝因失察局員而降調(diào),湯斌知道他很廉潔,奏請將他留任。又上
疏推薦吳縣知縣劉滋、吳江知縣郭(王秀)在廉潔及才能方面最為著名,盡管征收錢
糧,沒能按十分全部完成,請準予調(diào)京任職。此疏下到吏部討論后被駁回,皇上特
下諭旨,允許照此辦理。
湯斌命令各州縣建立社學(xué),講《孝經(jīng)》、《小學(xué)》,修太伯祠及宋代范仲淹、
明代周順昌祠,禁止婦女到寺觀游蕩,官府小吏、賣唱跳舞者不得穿皮衣及絲織品,
焚毀淫詞小說,革除火葬。蘇州城西上方山有座五通神祠,已有數(shù)百年歷史,遠近
的人都爭相前往。諺語稱那座山為“肉山”,山下的石湖為“酒?!薄D贻p的女子
有病,巫醫(yī)便說這是五通神要娶她為婦,往往使女子病死。湯斌收繳五通神的偶像,
凡是木頭做的便燒掉,上做的便沉到湖里,并要求各州縣凡有類似的祠堂全部毀掉,
撤下原來的材料修學(xué)宮。于是,教化普遍推行,百姓都心說誠服。
當(dāng)時,明珠正在掌權(quán),余國柱跟隨他。布政使龔其旋因貪贓罪,被御史陸隴其
彈劾,由于余國柱賄賂明珠得以解脫。余國柱也想在湯斌這里為他說情,因湯斌嚴
厲正直,沒能進行。當(dāng)朝廷免征江南賦稅時,余國柱讓人告訴湯斌,說這都是由于
明珠的功勞,江南人對他應(yīng)有所報答,以此索取賄賂,湯斌不予理睬。到考核天下
官員時,外省官吏載金到明珠門下的絡(luò)繹不絕,而唯獨沒有場斌屬下的官吏。
二十五年,皇上為太子選擇輔導(dǎo)大臣,朝臣中有推薦湯斌的?;实巯略t說:
“自古帝王教育太子,一定要挑選謹嚴、恭敬的大臣,統(tǒng)領(lǐng)僚屬,以專門輔佐協(xié)助
太子。湯斌在任翰林院講官時,一向是行為謹慎,這是我深知的。選任巡撫以后,
廉潔對已以率領(lǐng)屬下,并實心辦事,的確應(yīng)該提拔,用來感化在位者?!庇谑鞘跍?br />斌為禮部尚書,管詹事府事。湯斌要赴京時,蘇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
滿街巷燒香為他送行。原先,靳輔與按察使于成龍爭論黃河下游治理事,長時間沒
有解決。朝臣為迎合明珠的想法,大都推崇靳輔?;噬显钌袝_穆哈、穆成額會
同湯斌一起調(diào)查拿出意見,湯斌主張疏通下游,與于成龍所言相同。薩穆哈等回到
京城,沒有將湯斌的意見報告皇上。湯斌到京城后,皇上問湯斌,湯斌將實情告訴
了皇上,薩穆哈等被罷官離任。
二十六年五月,無雨,欽天監(jiān)靈臺郎董漢臣上疏指責(zé)這是由于時事所造成的,
語言觸及當(dāng)權(quán)者。此疏下到延臣議論,明珠很恐慌,要自承罪責(zé),只有大學(xué)士王熙
一人表示:“市井小人胡言亂語,應(yīng)立即斬首,事情可以完結(jié)?!睖蠛髞硪驳搅?br />朝廷,余國柱將這一情況告訴了他,湯斌說:“董漢臣根據(jù)詔旨議論朝政,沒有處
死的理由。大臣們不講而小臣敢講,我們應(yīng)該自省。”皇上終于免去董漢臣的罪;
明珠、余國柱對湯斌更加怨恨,摘錄他的一些言論上報,并找出湯斌在蘇州發(fā)布文
告中的話“愛民有心,救民無術(shù)”,作為對朝廷的誹謗?;噬蟼髦钾?zé)問,湯斌自己
表示“天資愚昧,過錯很多”,請求嚴加處分。左都御史囗丹、王鴻緒等接連上疏
彈劾湯斌。湯斌先前推薦候補道耿介為少詹事,一同輔導(dǎo)太子,恰逢耿介以年老多
病請求辭官,詹事尹泰等彈劾耿介是有目的的請求辭官,并且提到湯斌胡亂推薦,
建議革去湯斌的官職,只有皇上讓湯斌留任。余國柱傳言說,皇上要將湯斌降隸八
旗戶籍,正好湯斌帶病入朝,精神不振,于是傳言越傳越廣,聽到的人都哭泣落淚,
江甫人住在京師的,要擊登聞鼓為湯斌訴冤,后來知道沒有那么回事,才散去。
九月,改任工部尚書,不久,病發(fā),皇上派太醫(yī)會診治。十月,從通州勘查外
地進貢的木料回來,一夜之間便故去,年齡六十一歲。湯斌去世后,皇上曾對廷臣
說:“我待湯斌不薄,而對他的怨恨、誹謗卻不斷,這是為什么?”明珠、余國柱
等人特別嫉恨湯斌,不贊成皇上厚待湯斌,湯斌在朝廷中的災(zāi)禍一直是無法預(yù)料的。
湯斌以孫奇逢為師,學(xué)習(xí)宋代諸儒的書。他曾說:“對事物要窮究其中的道理,
如果囿于事物表象而不悟,對事物的了解既支離破碎又不得其本質(zhì);如果離開具體
事物而又求了解它,實際上是毀掉了自己的視聽,同樣是虛妄不實的?!彼逃?,
認為“必須先弄清義和利的界限,慎重對待誠與偽的關(guān)系,研究真正的經(jīng)學(xué)、真正
的道學(xué),否則將講論和實踐分離,對社會風(fēng)氣有什么好處呢”?湯斌忠實恪守程、
朱之學(xué),同時也不菲薄王守仁。辦事身體力行,不崇尚空論,造詣精深。著作有
《洛學(xué)編》、《潛庵語錄》。雍正時,其牌位準入賢良祠。乾隆元年,贈謚號為
“文正”。道光三年,隨從附祀孔子廟。(李世愉 譯)
[原文]
湯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賊陷睢州,母趙殉節(jié)死,事具明史列女傳。
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順治二年,奉父還里。九年,成進士,選庶吉士,授
國史院檢討。
方議修明史,斌應(yīng)詔言:“宋史修於元至正,而不諱文天祥、謝枋得之忠;元
史修於明洪武,而亦著丁好禮、巴顏布哈之義。順治元、二年間,前明諸臣有抗節(jié)
不屈、臨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書。宜命纂修諸臣勿事瞻顧?!毕滤尽4髮W(xué)士馮
銓、金之俊謂斌獎逆,擬旨嚴飭,世祖特召至南苑慰諭之。時府、道多缺員,上以
用人方亟,當(dāng)?shù)梦男屑鎯?yōu)者,以學(xué)問為經(jīng)濟,選翰林官,得陳爌、黃志遴、王無咎、
楊思圣、藍潤、王舜年、范周、馬燁曾、沈荃及斌凡十人。
斌出為潼關(guān)道副使。時方用兵關(guān)中,徵發(fā)四至??偙惖抡{(diào)湖南,將二萬人至
關(guān)欲留,斌以計出之,至洛陽譁潰。十六年,調(diào)江西嶺北道。明將李玉廷率所部萬
人據(jù)雩都山寨,約降,未及期,而鄭成功犯江寧。斌策玉廷必變計,夜馳至南安設(shè)
守。玉廷以兵至,見有備,卻走;遣將追擊,獲玉廷。
斌念父老,以病乞休,丁父憂。服闋,聞容城孫奇逢講學(xué)夏峰,負笈往從???br />熙十七年,詔舉博學(xué)鴻儒,尚書魏象樞、副都御史金鋐以斌薦,試一等,授翰林院
侍講,與修明史。二十年,充日講起居注官、浙江鄉(xiāng)試正考官,轉(zhuǎn)侍讀。二十一年,
命為明史總裁官,遷左庶子。二十三年,擢內(nèi)閣學(xué)士。江寧巡撫缺,方廷推,上曰:
“今以道學(xué)名者,言行或相悖。朕聞湯斌從孫奇逢學(xué),有操守,可補江寧巡撫。”
瀕行,諭曰:“居官以正風(fēng)俗為先。江蘇習(xí)尚華侈,其加意化導(dǎo),非旦夕事,必從
容漸摩,使之改心易慮?!辟n鞍馬一、表里十、銀五百。復(fù)賜御書三軸,曰:“今
當(dāng)遠離,展此如對朕也!”十月,上南巡,至蘇州,諭斌曰:“向聞吳閶繁盛,今
觀其風(fēng)土,尚虛華,安佚樂,逐末者多,力田者寡。爾當(dāng)使之去奢返樸,事事務(wù)本,
庶幾可挽頹風(fēng)?!鄙线€蹕,斌從至江寧,命還蘇州,賜御書及狐腋蟒服。
初,余國柱為江寧巡撫,淮、揚二府被水,國柱疏言:“水退,田可耕,明年
當(dāng)徵賦?!北笄哺部保赐思刺铮鏊帾q未可耕,奏寢前議。二十四年,疏言:
“江蘇賦稅甲天下,每歲本折五六百萬。上命分年帶徵漕欠,而地丁錢糧,自康熙
十八年至二十二年,五年并徵。州縣比較,十日一限。使每日輪比,則十日中三日
空閒,七日赴比。民知剜補無術(shù),拌皮骨以捱徵比;官知催科計窮,拌降革以圖卸
擔(dān)。懇將民欠地丁錢糧照漕項一例,於康熙二十四年起,分年帶徵?!庇质柩裕?br />“蘇、松土隘人稠,而條銀漕白正耗以及白糧經(jīng)費漕賸五米十銀,雜項差徭,不可
勝計。區(qū)區(qū)兩府,田不加廣,而當(dāng)大省百馀州縣之賦,民力日絀。順治初,錢糧起
存相半,考成之例尚寬。后因兵餉急迫,起解數(shù)多,又定十分考成之例。一分不完,
難逭部議。官吏顧惜功名,必多茍且。參罰期迫,則以欠作完;賠補維艱,又以完
為欠。百姓脂膏已竭,有司智勇俱困。積欠年久,惟恃恩蠲。然與其赦免於追呼既
窮之后,何若酌減於徵比未加之先。懇將蘇、松錢糧各照科則量減一二成,定適中
可完之實數(shù),再將科則稍加歸并,使簡易明白,便於稽覈?!庇终堫锰K、松等七府
州十三年至十七年未完銀米,淮、揚二府十八九兩年災(zāi)欠,及邳州版荒、宿遷九釐
地畝款項,并失額丁糧,皆下部議行。九釐地畝款項,即明萬歷后暫加三餉,宿遷
派銀四千三百有奇,至是始得蠲免。
淮、揚、徐三府復(fù)水,斌條列蠲賑事宜,請發(fā)帑五萬,糴米湖廣,下俟詔下,
即行咨請漕運總督徐旭齡、河道總督靳輔分賑淮安。斌赴清河、桃源、宿遷、邳、
豐諸州縣察賑,疏聞,上命侍郎素赫助之。先后奏劾知府趙祿星、張萬壽,知縣陳
協(xié)濬、蔡司霑、盧綖、葛之英、劉濤、劉茂位等。常州知府祖進朝以失察屬吏降調(diào),
斌察其廉,奏留之。又疏薦吳縣知縣劉滋、吳江知縣郭琇廉能最著,而徵收錢糧,
未能十分全完,請予行取。下部皆議駁,特旨允行。
斌令諸州縣立社學(xué),講孝經(jīng)、小學(xué),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順昌祠,禁婦
女游觀,胥吏、倡優(yōu)毋得衣裘帛,毀淫詞小說,革火葬。蘇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
祠,幾數(shù)百年,遠近奔走如騖。諺謂其山曰“肉山”,其下石湖曰“酒?!?。少婦
病,巫輒言五通將娶為婦,往往瘵死。斌收其偶像,木者焚之,土者沉之,并飭諸
州縣有類此者悉毀之,撤其材修學(xué)宮。教化大行,民皆悅服。
方明珠用事,國柱附之。布政使龔其旋坐貪,為御史陸隴其所劾,因國柱賄明
珠得緩;國柱更欲為斌言,以斌嚴正,不得發(fā)。及蠲江南賦,國柱使人語斌,謂皆
明珠力,江南人宜有以報之,索賕,斌不應(yīng)。比大計,外吏輦金於明珠門者不絕,
而斌屬吏獨無。
二十五年,上為太子擇輔導(dǎo)臣,廷臣有舉斌者。詔曰:“自古帝王諭教太子,
必簡和平謹恪之臣,統(tǒng)率宮僚,專資輔翼。湯斌在講筵時,素行謹慎,朕所稔知。
及簡任巡撫,潔己率屬,實心任事。允宜拔擢,以風(fēng)有位?!笔诙Y部尚書,管詹事
府事。將行,吳民泣留不得,罷市三日,遮道焚香送之。初,靳輔與按察使于成龍
爭論下河事,久未決。廷臣阿明珠意,多右輔。命尚書薩穆哈、穆成額會斌勘議,
斌主濬下河如成龍言。薩穆哈等還京師,不以斌語聞。斌至,上問斌,斌以實對。
薩穆哈等坐罷去。
二十六年五月,不雨,靈臺郎董漢臣上書指斥時事,語侵執(zhí)政,下廷議,明珠
惶懼,將引罪。大學(xué)士王熙獨曰:“市兒妄語,立斬之,事畢矣?!北蠛笾粒瑖?br />以告。斌曰:“漢臣應(yīng)詔言事無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輩當(dāng)自省。”上卒
免漢臣罪。明珠、國柱愈恚,摘其語上聞,并摭斌在蘇時文告語,曰“愛民有心,
救民無術(shù)”,以為謗訕,傳旨詰問。斌惟自陳資性愚昧,愆過叢集,乞賜嚴加處分。
左都御史璙丹、王鴻緒等又連疏劾斌。會斌先薦候補道耿介為少詹事,同輔太子,
介以老疾乞休。詹事尹泰等劾介僥幸求去,且及斌妄薦,議奪斌官,上獨留斌任。
國柱宣言上將隸斌旗籍,斌適扶病入朝,道路相傳,聞?wù)呓云?。江南人客都下者?br />將擊登聞鼓訟冤,繼知無其事,乃散。
九月,改工部尚書。未幾,疾作,遣太醫(yī)診視。十月,自通州勘貢木歸,一夕
卒,年六十一。斌既卒,上嘗語廷臣曰:“朕遇湯斌不薄,而怨訕不休,何也?”
明珠、國柱輩嫉斌甚,微上厚斌,斌禍且不測。
斌既師奇逢,習(xí)宋諸儒書。嘗訂:“滯事物以窮理,沉溺跡象,既支離而無本;
離事物而致知,隳聰黜明,亦虛空而鮮實?!逼浣倘?,以為必先明義利之界,謹誠
偽之關(guān),為真經(jīng)學(xué)、真道學(xué);否則講論、踐履析為二事,世道何賴。斌篤守程、硃,
亦不薄王守仁。身體力行,不尚講論,所詣深粹。著有洛學(xué)編、潛庵語錄。雍正中,
入賢良祠。乾隆元年,謚文正。道光三年,從祀孔子廟。
本文來自【易文言】-古文,文言文在線翻譯網(wǎng)https://www.ewenyan.com/articles/qtgz/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