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玉成大講堂
三、對佛教的再悟
佛祖在菩提樹下用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功夫,“悟透了宇宙人生真相,建立了一套自成體系的理論,并影響世界兩千多年。但同時,佛祖希望,佛教的理論應是發(fā)展的、開放的、實踐的。為此,本文特提出對佛教的再悟。
(一) 對靈魂的再悟
人類自無始以來就產生了靈魂的觀念,實際上也就開始了對人類思維認識問題的探討,但說法并不一致,有“二元論”、實體論“、靈魂不滅論等。根據有關記載,佛祖不說靈肉二元觀、靈魂不滅論等。因釋尊對靈魂與肉體之同異并不予以做答(即無記),也即否定靈魂與肉體可截然劃分為二的想法。
佛教系由實踐之主體而重視心的存在。這種存在論,是徹底立于心、物二者相關之立場,并不視一方為不滅之實體,另一方為生滅之加相,而認為心、物二者皆空,無自性可得。把靈魂與肉體分開,并神秘化,是在輪回轉生之說被佛教后學采納后。有關靈魂主體問題曾引起佛教史上重大爭論,如南北朝時之神滅不滅論爭等。在這里,靈魂主體實指靈魂。
由此可見,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否定靈魂的存在,他的因果關系所聯(lián)系的是記憶,不是靈魂。明白了這一點,就明白了人類早期對思維意識、認識的參悟研究情況,一種是對記憶功能的認識和探究,一種是對靈魂現(xiàn)象的認識和研究。前者把大腦的記憶、認識、思維的研究推到了一個高峰,但沒被后學廣泛注意,以至幾千年來,佛教的高僧大德的深修也只能停留在證得“佛國”的層面,而不知其真諦;后者,使靈魂扮演了重要角色,廣泛應用到了社會管理中。通過倡導因果報應、六道輪回、靈魂轉世之說,不僅能夠使一般人避惡向善,而且使一些捻惡之徒也自怵禍害,俯首皈信。這是它的社會教化價值。
在佛教里面,阿賴耶識——靈魂是佛教、業(yè)力輪回的根本。但唯物主義對靈魂的存在持否定態(tài)度。新華字典則將此列為迷信:“迷信的人認為附在人的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非物質的東西,靈魂離開軀體后人即死亡?!?/p>
能脫離肉體而存在的靈魂說是佛教后學引進并發(fā)展起來的,而且,直到今天,有關的宣傳和教化還非常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