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的領導、員工、客戶,甚至是你自己的行為發(fā)生改變?你可以花很長的時間去改變策略、產(chǎn)品和流程,但是只有人們真的改變了他們的行為,改變才真的發(fā)生。
1.專一的力量。我曾經(jīng)合作過的一家公司,有8條價值觀和12條核心競爭力,希望員工實踐。結果呢,毫無改變。當最高優(yōu)先級的事情有20件,等于沒有。對多任務的研究表明,我們并不擅長多任務并行。集中精力一次改變一項行為,一個接著一個來。
2.增加粘性。目標理論告訴我們,有效的目標應該是明確并可測量的。行為也一樣,“積極聽取”這個行為很模糊,也無法衡量,“回想別人的話并且判別正確性”則明確可測。
3.生動地描繪。明星廚師Jamie Oliver想要改變美國學校里的孩子們的飲食習慣,他使用了一副非常惡心的場面:滿滿一卡車的動物脂肪。他教一個肥胖的小孩子烹飪時,他演示了烹飪怎么可以變“酷”——走路時昂首挺胸,準備菜時趾高氣揚。小盆友能將這幅畫面與自己關聯(lián)起來。如Herminia的《職業(yè)身份》一書所述,幻想新的自己是驅動改變的巨大力量。通過講故事,打比方,畫圖或實物,來描繪“我們的現(xiàn)狀”,然后用一幅更好的畫面來呈現(xiàn)“美麗新世界”,這樣可以觸及到人的情感面,更有力地促使(或阻止)改變發(fā)生。
4.激發(fā)同伴間競爭。根據(jù)社會比較理論,我們會參照身邊的圈子,來判斷什么樣的行為是可以接受的。同伴的行為會設立我們的預期,或是讓我們羞愧,或是成為我們角色的榜樣。有一個銀行職員被他的老板要求,說話時多使用“我們”而不是“我”,他同組的成員觀察到了,并補充道,同樣的也不應該說“本人”。同伴壓力奏效了。這一點同樣體現(xiàn)在網(wǎng)絡社區(qū)。同伴間相互設置期望,能給彼此帶來壓力。注冊facebook(或使用公司的網(wǎng)絡工具)后加些好友,然后把你的行為“簽到”。
5.調(diào)動群體。在這個視頻里,你會是第二個參與跳舞的人,還是在中間,或是最后的呢?所有的人都會在中間某段地方加入,那里是臨界點。普遍接受一個新行為會有一個傳播弧——從初期的改革派,再到安全跟風的人,最后慢熱型的人。這不是一個隨機過程:有關鍵影響力的人能改變整個局面。他們通常都不是有高級頭銜的經(jīng)理人,而是有最多人脈的人,或是別人最愿意去詢問意見的人。(參見我的《協(xié)作》一書第六章,公司網(wǎng)絡中的“架橋人”)。讓初期改革派先接受改變,再找到并說服有影響力的人,然后坐下來等著看改變逐漸擴散(希望如此)。
6. 改變環(huán)境。如何讓員工在公司的自助餐廳吃更健康的食物呢?你當然可以對他們進行健康食品教育,或者你還可以改變?nèi)肆鞣较颉9雀杈褪沁@么做的。人們往往去拿他們所看到的第一樣東西,根據(jù)這中心理暗示,谷歌就把沙拉放在餐廳的最前面。類似的方法都是基于行為決策中的紅熱區(qū)域理論,該理論認為通過改變周圍的環(huán)境能改變行為。想要推動別人,不必直接告訴他們(吃沙拉!),而是間接方法——修改他們的選擇,比如使用不同的默認設置,習慣于沒有(而非擁有),提前“吹風”等。
7.做減法,不要只做加法。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作者查爾斯講了一個很好的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駐扎在某伊拉克小鎮(zhèn)的美國陸軍少校,經(jīng)常看到只要有人群聚集到廣場上,到了晚上肯定發(fā)生騷亂。怎么辦呢?人一多就加派軍隊嗎?不用。只要人多起來了,少校把賣食物的攤販給趕走。到了晚上,人們開始餓了,廣場上卻沒吃的,騷亂沒來得及發(fā)生,人們就散了。去除外界的促成或觸發(fā)條件,掃清障礙,行為就會改變。管理者太執(zhí)著于加新東西,反而忘了明擺著的方案:做減法。
8.敢于使用胡蘿卜加大棒(并且堅持到底)。這個清單也離不開HR常用的手段和激勵措施,比如加薪、分紅和升職。哈佛商學院有一個著名的案例,摩根·斯坦利的一個銀行職員將要升職了,他的收入變得豐厚,但是他的工作表現(xiàn)將會受到360度的全方位檢閱。把激勵和表現(xiàn)與期望的行為綁定在一起。但是丹·品克在《驅動力》一書中強調(diào),這種外在的獎懲只對非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有效,對于那些“脫離框框的創(chuàng)新”的作用就小很多了??纯催@個TED演講吧。
9.做個好榜樣。很多行為需要技巧,比如我很想排好工作的優(yōu)先級,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做。管理人員應該做個好的老師或教練(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行為,那就做個好學生)。這就像練肌肉,需要你身體力行,更難的是有些行為含有隱含要素(比如如何傾聽)。
10.根據(jù)員工的行為,雇傭或解雇員工。目前我們這個列表上都是在談如何改變他人。其實還有另一個選擇:改變團隊的組成。雇傭行為合乎要求的員工,解雇掉明顯不合格的。這個做法的理論依據(jù)是:讓團隊實力(包括你的管理)和工作需要相匹配。這點在你自己身上也適用——如果必要,辭掉工作再找一份。
這十條改變行為的原則緣自不同的理論,很少被一起討論:明確目的(1-3條),改變環(huán)境(6-7條),改進傳統(tǒng)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法(8-10條)。
為什么我們沒有見到組織里發(fā)生更多成功的改變?因為管理者只使用了以上手段的一小部分。你得把他們?nèi)加蒙希?/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