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思想——充分挖掘企業(yè)內部潛力
力求在不投資(即增加人力、設施、原材料等)或者少投資的情況下,通過挖掘企業(yè)內部的潛力(即改進工作方法),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著眼點——系統(tǒng)整體優(yōu)化
方法研究首先著眼于整個工作系統(tǒng)、生產系統(tǒng)的整體優(yōu)化(程序分析),然后再深入解決局部關鍵問題(操作分析),進而解決微觀問題(動作分析),最終達到系統(tǒng)整體優(yōu)化的目的
一、六大提問技術(6W技術或5W1H技術)
What-完成了什么?
Where-在何處做?
When-何時做?
Who-由誰做?
How-如何做?
有無其它更好的工作?
有無其它更合適的地方?
有無其它更合適的時間?
有無其它更合適的人?
有無其它更合適的方法?
Why
為什么要做?
在此處做?
在此時做?
要此人做?
要這樣做?
二、ECRS四大原則
Eliminate——取消:取消不必要的工序、操作、動作,都是不需投資的一種改進,是改進的最高原則。
Combine——合并:對于無法取消者看是否能合并以達到簡化之目的。
Rearrange——重排:通過取消、合并后通過重排達到最佳順序。
Simple——簡化:經過ECR后的必要工作,可考慮能否采用最簡單的方法及設備,以節(jié)省人力、時間及費用。
簡而言之,通過提問技術,首先取消不必要的工作(工序、操作、動作);其次將某些工序(或設備、動作等)合并,減少處理的手續(xù);
再次就是對工作程序進行重排或者對工作場地進行重新布置,以減少搬運的距離或避免重復的工作;最后可以用最簡單的設備、最少的人力、最簡單的動作完成工作任務(即簡化)
三、改善的著眼點
1)改善的著眼點─全體
全體的合計時間、搬運距離、以及所需人員與每一項工程所需的時間,從搬運距離以及所需人員看來,改善的重點在那兒呢?(如屬必要,可制作草擬圖,以便找出重點)。
有沒有欲罷不能的工程?
有沒有可以同時進行的工程能否更換工程的順序,以便減少工程數(shù)、所需時間、搬運距離,以及所需人員呢?
2)改善的著眼點─加工
有否加工時間多的工程呢?尤其是必需檢查耗時的加工工程,再利用其它的分析手法(動作分析、時間分析等),看看是否能夠改善。
能否提高設備的能力能否跟其它的工程一起進行改變工程順序的話,是否能獲得改善現(xiàn)在的生產單位數(shù),是否適當?
3)改善的著眼點─搬運
能否減少搬運的次數(shù)?
能否一面加工,一面運輸?(例如把工作運輸輸送帶化,或者臺車化,以便在其上面加工)?能否縮短搬運距離?
能否改變作業(yè)場所的擺設,以便取消搬運工作?
能否采取加工、檢查等組合方式,以便取消搬運?
能否增大搬運單位數(shù)量,以便減少次數(shù)?
搬運前后的上、下動作,是否很耗費時間?
搬運設備是否有改良的余地?
4)搬運活性指數(shù)
搬運方法系數(shù)值:
散置0
裝箱1
架起2
車上3
運動中4
活性系數(shù)=每次搬運系數(shù)和/搬運次數(shù)活性系數(shù)大于2.3為佳
5)改善的著眼點─檢查
能否減少檢查的次數(shù)
有沒有能夠省略的檢查
能不能一面加工,一面展開必要的檢查嗎?換句話說,同時實施加工與檢查,憑著二項的合并即可縮短工程數(shù)及合計時間,同時也可以節(jié)省搬運?
不曾以別的工程,實施質的檢查及量的檢查吧?
能夠同時實施嗎?
檢查方法合適嗎?能否縮短時間?
6)改善的著眼點─停滯
盡量的減少停滯的時間能否憑組合加工、檢查場所的配置、而消除停滯呢?尤其是滯留(D)是前后工程所需時間的不平衡所引起,只要實施盡量減少它的工程組合,即可消除滯留的現(xiàn)象。
能否盡量的縮短停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