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國人民友好協(xié)會邀請,我周二參加了在中山公園音樂廳舉行的德中建交35周年慶祝活動,從很遠的位置聆聽了溫家寶總理和默克爾總理的講話。盡管現(xiàn)在就已經記不得他們的講話內容,但我還是可以(虛榮地)給人說,我“見過”中國和德國的總理了:)。
在活動開始前,非常幸運地遇到了一個老朋友,德國Manager Magazin(可直譯為經理人雜志)的老記者Wolfgang Hirn先生。十年前,我曾經接受過他的采訪并且邀請他為我們留德同學會做一個關于媒體與企業(yè)關系的演講。記得他的主要觀點是說媒體是企業(yè)的朋友,企業(yè)只有在媒體的批評幫助下才能健康發(fā)展。他舉的例子是SAP,來自德國的ERP軟件巨頭。他說SAP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個老挑它毛病的專業(yè)雜志,正是這個挑剔的媒體讓SAP避免了發(fā)展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好多問題。我當時還在羅蘭貝格做咨詢,有感而發(fā),在《中國經營報》的專欄里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媒體批評是免費的咨詢”的文章。
第二天,我約他和我一起吃飯聊天。十年過去了,他名片上的身份依然是記者,他依然在過去的位置上工作,依然勤奮地發(fā)表文章。他為之工作的雜志,依然是經理人必讀的刊物,我回國這么多年了,也依然是這個雜志的訂戶。值得一提的好像是,從1986年起他不間斷地訪問中國,研究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他寫的關于中國經濟發(fā)展的一本書,“不經意間”成為了德國經濟類的暢銷書,已經出到第七版了。
我認識的德國人,很多像他這樣:專注于某一個領域,表面上看沒有什么變化,但時間把他們都打磨成了某一個方面的專家。我們都欣賞的德國經濟(德國產品,德國機器,德國電器)質量,是由無數(shù)個這樣的專業(yè)人士打造,形成和維護的。
不知你聽到過這個故事沒有:一個美國士兵,一個德國士兵和一個中國士兵接到同樣的命令:一直向前走。士兵們走著走著,走到了懸崖邊。美國士兵的反應是:撒腿向后跑。他想到的是自己,自己生命的價值。他不愿意無謂地喪失生命。德國士兵的反應是:繼續(xù)往前走,因為他是一個士兵,士兵的天命是服從。中國士兵的反應是:既不向前,也不向后,而是原地踏步走。他想到的是變通:如何做才能既不違反命令,又不讓自己受到傷害。
我過去常用這個故事和德國人開玩笑,用它展現(xiàn)中國人的智慧,德國人的笨拙以及美國人的散漫。我相信最后的勝利屬于我們智慧的中國人。但仔細想想,這是個錯誤的結論。
這個世界是多元的,象Hirn先生那樣的德國人的執(zhí)著造就了德國質量,中國人的變通則讓我們沒有想更多的辦法去解決根本性的質量問題,而是繞開問題。美國人的自由散漫可能就是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根源,中國人的變通則是復制(和在復制的基礎上修改)別人的東西,而很少能產生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
我不知道能不能做到,但我還是想說:為了我們更好的未來,讓我們多些德國人的執(zhí)著態(tài)度,多些美國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少些(常常是)自欺欺人的變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