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系列之三十四:思辨的方法。
我們今天不去做具體的分析,在這里,我只給大家分享一個思維導向的問題。人的思維導向模式有兩種,一種是“原點導向式”,就是在考慮問題的時候,從現(xiàn)有資源出發(fā),然后再一步步沿著自然邏輯的方向進行正向推演,步步為營。比如,一蛋生一雞,一雞生多蛋,多蛋生多雞,多雞換一驢。另一種是“目標導向式”,就是從目標出發(fā),然后進行反向推演,步步鏈接,就是我們常說的反相思維,這一基本方式是:倒推資源配置,倒推時間分配,鏈接戰(zhàn)略戰(zhàn)術,鏈接方法手段。比如,先不問我的一雙手能干多少件事,而是問:要移動泰山需要多少雙手;先不問我的一口鍋能煮多少米,而是問:千軍開飯需要多少口鍋;不問我的一盞燈能照多遠路,只問照亮天下需要多少盞燈!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目標導向式,就是在原點與目標點之間架起最短的橋梁。臭皮匠與諸葛亮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區(qū)別就在于:一提到造箭,臭皮匠想到的無非就是要砌多少爐子,砍多少竹子,鑄多少模子;而諸葛亮想到的卻是“草船借箭”。 “原點導向式”,先招兵后打旗,有什么做什么,可湯吃面;而“目標導向式”,先樹旗后招兵,從無做到有。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廣闊天地無作為,有的人卻能在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區(qū)別。三國中的司馬懿和諸葛亮相比,據(jù)說司馬懿的智慧比諸葛亮要大,因為司馬懿思考計策的時候“一步七計”,而諸葛亮只能“七步一計”。然而,是思辨能力使這兩個人分出了高下。司馬懿一步七計,疑心太重,甚至不相信自己,因此總是吃虧;諸葛亮雖然“七步一計”,但總是信心百倍,所以屢戰(zhàn)屢勝。諸葛亮不但善思,而且善辯。司馬懿只善思,不善辨。這就是分出高下的主要原因。我個人認為:思維方式?jīng)Q定管理過程,思維理念決定管理結果,因此,我們企業(yè)家朋友一定要具備思辨能力。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