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會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說: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平等協(xié)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關(guān)鍵是要“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這句話出自《尚書》,意思是說,要考慮妥善之后再行動,要使行動符合時機和需求?!渡袝肥侨寮摇八臅褰?jīng)”的“五經(jīng)”之一,強調(diào)的是政治思維,是記載君王言論的史書,它文辭古奧、內(nèi)涵深刻,歷朝歷代都奉為治國理政的教科書。
“慮善以動”:“善”,就是完善、妥善,其要旨在于“謀定而后動”?!爸\”比“攻”重要;“慮”比“動”更重要。“謀定”或“慮善”之后,就要去“動”。而“動”,在不同的形勢之下需要“時”。
“動惟厥時”:“惟”,只有;“厥”,才能。動惟厥時,要行動只有符合時機才能“動”起來,才能有“動”的效應。這就是古人“合時宜”的智慧。不合時宜地動,只能把事情搞砸。比如,“秋扇見捐”,是因為扇子選擇秋天送風,才百無一用;雪中送炭,是在冰雪寒冷中得到,才來得恰到好處。究竟是相得益彰、錦上添花,還是事與愿違、雪上加霜,全在于形勢的需要,在于對時機的把握。企業(yè)的經(jīng)營管理莫不如此。
我欣賞“動若脫兔,靜若處子”的動和靜,因為太活了、太靜了。然而我更欣賞《孫子兵法》中的動和靜,因為太精彩了、太形象了。孫子曰:“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意思是說:軍隊一旦采取行動,急行時快速迅捷如疾風,徐行時嚴整靜穆如森林,進攻時威猛雄壯如烈火,不動時巍然穩(wěn)健如山岳,隱匿時遮掩無形如陰云,行動時勢不可擋如雷霆。這就是“風林火山”的精神。
老子說“勢成之”;中山先生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老百姓說“百川東到海”,這都是大勢所趨的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