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某日早晨,母親去打太極,跟一群老先生老太太在一起。其中一個老太太是鄰近村子里的,她是從甘肅改嫁到了這里,以前的兒女都在甘肅老家不管她,身世很可憐。母親沒心沒肺地跟她說:“ 我有福氣啊,三個兒女都可孝順了。你看我,從上到下,從吃到用,孩子們爭先恐后地孝敬我?!?/span>
母親是個善良的人,她的本意是因為兒女孝敬而為自己感到幸福,但我相信這不小心的語言定會傷害到鄰村老太太。
后來我找了個機會提醒母親,不要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曬自己的幸福,這是一種慈悲。媽媽聽后很受觸動,以后再也沒有在外人面前夸耀自己的福氣。
點評:慈悲一詞為佛教用語。慈為讓眾生快樂,悲為拔出眾生痛苦。當(dāng)他人處于痛苦之中時,我們曬自己的幸福,會增加對方的痛苦,甚至嗔恨。 我們隱藏自己的快樂,并對他人產(chǎn)生同理心,用溫柔的語言去安慰對方,這是慈悲的初步表現(xiàn);有能力的時候,再去幫助他人,即為慈悲的進(jìn)一步表現(xiàn)。
生活中學(xué)會體諒他人的心情,即是修行。
(二)
另一日,母親在爐子上蒸著饅頭,煤氣開著,她不知怎么就忘掉了,并且跑到樓下去打太極。當(dāng)時我正在睡夢中,夢見房屋著火,嚇得我使勁晃了晃腦袋,努力睜開朦朧惺忪的雙眼,才發(fā)現(xiàn)滿房子煙熏。我立刻沖進(jìn)廚房,關(guān)掉煤氣,打開抽風(fēng)機和窗戶,靜等老母親玩盡興了回來。
母親打完太極進(jìn)門后聞到煙熏味,大驚失色,沖進(jìn)廚房,發(fā)現(xiàn)我已經(jīng)做了善后處理,這才長吁了一口氣,感覺很后怕。
我安慰母親說:媽,一次只做一件事,這就是這就是去除貪念,保持定力的方法。定力可以讓我們內(nèi)心安寧。明天你去打太極,我來做早飯。
點評:儒家《大學(xué)》里面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以上的話如果用佛家用語就是戒定慧。知止,就是戒。戒從比較粗的角度來理解,就是不去做不該做的事,不道德的事。從比較細(xì)的角度來說,就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心不要亂跑,不去想別的事情。比如,跟一個人談戀愛的時候,心里還想著別人,這樣的話自己的心就會煩亂,不得安寧。長期心不在焉,內(nèi)心分裂,就會消耗能量,久了對方也會感覺到你用心不專,不高興;對方的不高興反過來又會波及自身,這時心就越發(fā)煩躁,定不下來。那應(yīng)該怎樣做呢?一次只愛一個人,讓心保持安定。覺得不愛了或者不合適了,跟對方說清楚,好合好散,然后好好地去愛另一個人,目的仍然是讓心保持在安定狀態(tài)。如同一次只做一件事,不要幾件事同時做,什么事都做不好;如果實在需要同時做兩件事,也要有主次。例如;廚房的爐子上燒著水,首先,人盡量不要離開廚房;其次,可以把廚房燈打開用以提示;第三,水壺可以帶哨音。而做飯的人可以到廚房門口聽聽音樂或者看看書,不要走遠(yuǎn),這也意味著我們的心沒有走遠(yuǎn)。
心的特點就是一心一意,專注于當(dāng)下,才能得到快樂。我們現(xiàn)代人之所以不快樂,感到壓力很大,就是因為貪念太多,即想做這個,又想做那個,讓我們的心始終處于對立和選擇的狀態(tài),怎么會不消耗不疲累呢?只有讓心安定了,寧靜了,才能快樂,才能真正深入地感受和思考,最后才能有所得,獲得智慧。古代禪宗修行人開悟的時刻,可以是正在種地時;也可能是正在吃飯時;或者“當(dāng)啷”一聲,金屬擊地的瞬間;或者夜觀啟明星時;或者聽到松濤陣陣的那一刻而悟道;這都是因為他們的心寧靜至極,才與道合一。
因此,安于當(dāng)下而不要心猿意馬,把事情專心做好,即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