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禮,范志禮講師,范志禮聯(lián)系方式,范志禮培訓師-【中華講師網(wǎng)】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
51
鮮花排名
5
鮮花數(shù)量
范志禮:黨和國家領導人與無極成語、官箴(2)
2016-01-20 12860

很多人都親眼看到過,在無極縣委原來辦公的大院里,立有一塊著名的官箴碑刻。官箴全文如下: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據(jù)1993年出版的新編《無極縣委》記載,該碑刻為明代曾任無極知縣的郭允禮所作。郭允禮系山東曲阜人,明朝正德16年(1521年)任無極知縣。郭天性淳厚,謹慎處事,遴選得人,志向遠大,頗有才干,處理政務井然有序,使黎民百姓安居樂業(yè)。最為突出的是他主持整修縣城,治政有方,為人嘆服。他尤其注重為官清廉,修身養(yǎng)性,講求禮儀。他于嘉靖3年(1524年)10月在任所題寫“居官座右銘”一則,鐫刻于石,傳之后代,為世人欣賞和仰慕。

這則官箴,在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報告文學《無極之路》的廣泛傳播而聲名遠揚,屢見報端。至使眾多讀者以為,這則官箴為郭允禮所首創(chuàng),其實并非如此。

有報道稱,朱镕基總理在主持國務院工作時,曾經(jīng)先后在多個場合向官員推介這則官箴,殷切期望每個官員都能明白這個道理,務必做到為官清正廉潔。他還希望有關同志認真查清這則官箴的作者和出處。

據(jù)解放軍總裝備部原副政委朱增泉中將考證,在著名的西安碑林內(nèi),也有一塊與上述官箴內(nèi)容同樣的碑刻。他為此于1995615在《解放軍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觀碑小記》的文章,比較詳細地介紹了這則官箴的來龍去脈。在這塊碑刻的左側(cè),有兩則字體較小的跋文,記述了這則官箴的流傳經(jīng)過。

據(jù)第一則跋文記載,它最早是由明朝一位名叫恭定年的官員,在撫治東藩(明朝中葉以后稱臺灣為“東藩”)時,刊刻此碑,“以儆于有位者”。繼而是明朝另一位自稱“貞庵主人”的福建地方官,于弘治辛酉年(1441年)重刻“以自儆”。第二則跋文,是清朝顏希深于乾隆23年(1758年)所題。跋文稱“明孝宗時,貞庵主人為州牧,曾勒石自警。余不敏,典守是郡,偶于科房破壁中見之,心有所會,因移置署側(cè)之西軒,以當座右銘。后之來者,寧勿有感于斯箴?”

據(jù)西安碑林博物館介紹,現(xiàn)存的這塊官箴碑刻,系清道光4年(1824年)重刻,與顏伯燾有關。此人系清朝嘉慶進士,道光21年(1841年)任閩浙總督時,反對琦善賣國投降,積極備戰(zhàn)。是年8月,英國30余艘軍艦進犯廈門,他督師抵抗,擊沉英艦1艘,擊傷5艘,因總兵江繼蕓等戰(zhàn)死,英軍一度占領廈門,顏后被革職。

明朝的恭定年和“貞庵主人”,雖然都是封建時代的官員,尚且知道用“公”與“廉”這兩條為官要則,刻成碑文“儆人”且“自儆”,當屬封建時代的志士仁人。顏希深這位清朝官員,偶然在破壁中見到這塊前朝留下的官箴碑刻,也能“心有所會”,將其移置自己的官署“以當座右銘”,良心未泯,其德可嘉。清王朝進入道光年間之后,已由鼎盛走向衰敗,抗英志士顏伯燾又重刻此碑,其志尤為可敬。

由以上考證可以看出,明朝“東藩撫治”恭定年當是這則官箴的首創(chuàng)者,但他刊刻此箴的具體年代已無可考證。而自稱“貞庵主人”的福建地方官,刊刻此箴時為1441年,比無極知縣郭允禮于1524年書刻此箴,早了83年。遺憾的是,“貞庵主人”的尊姓大名已無可考證。而郭允禮書刊此箴,又比清朝抗英志士顏伯燾于1824年重刻此箴,整整早了300年。

做人,能以一德一言傳世,已很可貴;做官,能以一德一功名傳一方,更屬不易。歲月滄桑,時代更迭,此箴碑刻從南到北,從明到清,輾轉(zhuǎn)幾千里,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終成傳世之物。近年來,對這塊封建時代的官箴碑文,引用頻率更是相當之高,可見其生命力之強,現(xiàn)實意義之大。古訓可鑒,發(fā)人深思。

郭允禮雖非此箴的首創(chuàng)者,但其政績口碑,足可為后來為官者學習效仿。特別是他為我們無極縣留下的這塊官箴碑刻,堪稱我縣一份彌足珍貴的歷史文物。待續(xù)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www.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