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是秦末一本類似“語錄體”的書籍,而執(zhí)行是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的一個概念,兩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不過,作者黃石公心憂天下,在《素書》中記載的都是理身、理家、理國的箴言,而執(zhí)行的成功亦取決于用人與得人。兩者在處理以“人”為主體的活動中自有相通之處。鑒于秦亡的教訓,《素書》更強調(diào)反求諸己,今天的管理者在痛感執(zhí)行不力時從中不難受到一些啟迪。
撩開《素書》“天人之道”的神秘面紗,可以看出其內(nèi)容就是對古代帝王將相爭奪天下、鞏固政權、發(fā)展和建設過程中經(jīng)驗教訓的總結,該書同時也根據(jù)他們之間不可避免的利益失衡,對封建統(tǒng)治術、用人術、理財術進行了針砭。從該書側重于提供安邦治國、安身立命、建功立業(yè)的“密笈”來看,主要闡明的是“賢人君子”的用人術?!百t人君子”作為“勞心者”,任務當是“治人”,然而他們也深深知道,“勞力者”已經(jīng)不可能像奴隸那樣撥一下動一下:進入上層的“賢人君子”下面還要依靠較低層次的士階層,在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歷史經(jīng)驗面前,他們把用人當作“馭人”。從管理的意義上講,“馭人”就是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實現(xiàn)有效的控制。不過,與工程控制有所不同,“馭人”中的控制存在著互動的因素?!端貢芬曰訛榛A考察用人的規(guī)律,在今天看來仍有積極意義。在管理中要求下級在執(zhí)行時沒有任何借口,作為一種理想狀態(tài)加以提倡是可以的理解的,但是如果作為單方面的高壓,那也屬一廂情愿。
“賢人君子”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被用者,他們的用人就具有雙重身份:在主子面前是被用者,面對主子時只能好自為之;在下級面前雖然是個用人者,卻要受制于封建禮制,要求“部屬”時仍然需從自身做起。因此他們的用人術也就是“反躬術”。有資料表明,黃石公的歸隱是因為不滿始皇帝的暴政。當秦朝統(tǒng)治迅速覆滅的時候,黃石公當然也會思考其中的教訓,能夠看出“滅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道理,將這種思考折射到用人術上,就是用人者的省察自心,反躬自身。《中庸》第14章中說:“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薄睹献印るx婁章句上》中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諸子百家的思想是相互影響著的,黃石公的“反躬術”顯然也受到了儒家反求諸己思想的影響。今天的職業(yè)經(jīng)理人與《素書》所針對的主要讀者對象非常相似,如果部屬執(zhí)行出了問題,理應反求諸己。
在險惡的宦海沉浮中,《素書》所強調(diào)的反求諸己是沒有任何借口的。除了要避免人主“狡兔死走狗亨”之類的陷阱,也是為了防止因下屬的瀆職而累及自己?!端貢穼⑷瞬艠藴史譃槿齻€等級:人之俊、人之豪、人之杰,人之俊是最低的等級,其要求是“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其中在幾個方面對“足”的要求,應當是沒有任何借口的;這是用人者應當達到的最基本的標準,至于對于人之豪、人之杰的要求,那標準就更高,用人者非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不可。那么,如果達不到上述那些對“足”的要求怎么辦呢?黃石公用行動給出的答案是,個人歸隱,不惜“沒身”而終,這也是沒有任何借口的。人們發(fā)現(xiàn)《素書》的時候,“上有秘戒:不許傳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端貢返牡谝淮鷤魅?,漢劉邦的謀臣張良就做到了這一點,當他輔佐劉邦奪得天下之,沒有發(fā)現(xiàn)合適的傳人時,就把《素書》帶進了自己的墳墓。這或許有些消極,那么其積極的做法就是在執(zhí)行中不斷地反求諸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