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輿術中有一個核心的概念——“氣”。
“氣”是什么?”的本原到底是什么?!皻狻本褪且环N存在,是萬物之源,包括人,都是由氣形成的。即,父母親的陰陰之精、血二氣相交融,才誕生了人,此即《莊子》中所謂“人之生,氣之聚也”。而人為什么會死,則是“氣”散所致,“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此就是大家常掛嘴邊的話,“人活一口氣”。
“氣”分生氣和死氣兩種,顯陰、陽之別,有金、木、水、火、土五類屬性。風水寶地就是有生氣之地,得生氣的地穴才是活穴,能蔭及子孫,是可保江山社稷不倒的龍興之處。這也是古人,甚至今人都會花大功夫大把錢,請勘輿師(“風水先生”)尋找風水寶地的主要原因。
中國古代風水鼻祖、晉代大學者、山西人郭璞(公元276-324年),在其所著的《葬書》中,闡述了感應原理和作用關系?!对釙分蟹Q,“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云,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發(fā)而生乎萬物。人受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jié)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入內(nèi),以蔭所生之法也。經(jīng)曰: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木華于春,栗芽于室。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span>
這段話也是中國古代勘輿術的理論基本,字面晦澀難懂。其實,大家也沒有必要弄得全明白,知道個大概意思也就足夠了:就是埋葬要選擇有生氣的地方,即所謂風水寶地,有生氣才有萬物。人是氣的產(chǎn)物,人體骨格就是氣凝結(jié)而成。人死了,氣也散了,僅留下了一副失去生機的尸骨。如果尸骨埋葬在有生氣的地方,就會枯骨逢春,靈魂得到升華。是人都為父母所生,就如一棵大樹,父母是“本”是樹干,子孫則是父母在世間的“樹枝”。父母的尸骨在地下得到了生氣,“本”就會生機盎然,與“本”一脈相連的“枝”也會大大受益,枝繁葉茂,福澤綿長。
如西漢“銅山西崩,靈鐘東應”的故事。漢武帝劉徹當政時,未央宮殿前懸著的一口大銅鐘出現(xiàn)異象,無故自鳴。劉徹趕緊派人找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東方朔問問原因?!稘h書·東方朔傳》記載,“(東方朔):臣聞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子母相感,鐘鳴,山必有應者?!?/span>東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是西漢早期的辭賦家,很有學問,通過自薦為劉徹賞識從而走上仕途,先后當過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的有點像后世清朝的紀曉嵐,詼諧敏捷,擅觀顏察色,常在劉徹面前談笑取樂。他的“天地感應”之說吹得與郭璞的勘輿地理一樣,天衣無縫:銅鐘是山的兒子,山是銅鐘的母親,母子連心,所以銅山崩裂了,鐘自然響了。三天后,他的話果然應驗了:“居三日,南郡太守上書言山崩,延袤二十余丈?!?/span>
這里插一句,因為有“感應”一說的存在,過去民間還有一種“洗骨葬”。如果家人生病了,或家中出災禍,會認為是已死去先人惹的禍,風水不吉,尸骨不凈。于是要將墳重新挖開,把尸骨取出,用清水洗刷干凈,越白越好,名為“除崇”,再重新?lián)窦厝朐?。這種葬法過去有不少地方都有,如浙江開化。據(jù)清乾隆年間《開化府志》記載,當?shù)氐钠振R族人在家里死人后,會首先埋在家里,每天用開水往上面澆,等到尸體腐爛了再取出來,刮去腐肉,洗凈骨頭,用綢緞包好。然后圍著白骨跳舞,收藏在家里三年之后才擇地下葬。如果家里有人生病,又會把骨頭取出來,說是附上了鬼怪,得再洗一下。在貴州地區(qū)的苗族人中間以前也有這種葬法,名為“洗骨苗”。這種怪異葬法的存在,就是郭璞在《葬書》所闡述的感應原理,“蓋生者,氣之聚凝,結(jié)者成骨”,“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為什么清明時節(jié)去掃墓?古人認為子孫能想著先人的歸葬之處,就是天人感應的結(jié)果。清明前后正是陽氣上升季節(jié),《管子·形勢解》,“春者,陽氣始上,故萬物生”,氣息交換旺盛,是亡人與活人“心靈感應”最活躍的時候。生者去陰宅看看,起碼這也是陰陽平衡的需要,會獲得一年的心靈平安。而且,古人還認為,生者住所陽宅要時時維護防漏雨什么的,死者所居的陵墓,即陰宅也得定期掃視修理,添土護坡防“泄氣”。從心理學上來說,這話還是有道理的。從倫理學角度看,鼓勵后人每年定期祭祀先祖故友,也是應該的,不然連祖宗都忘記了,那不是“忘本”么?還有什么人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