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珍藏于華盛頓國家檔案館的《獨立宣言》原件是地位僅次于《聯(lián)邦憲法》的無價之寶,而且廣受美國人民尊重。但是你一定想不到,這樣一份神圣、莊嚴、無可替代的文件上,竟然有兩處小小的缺憾。
第一處是當年獨立宣言成稿后,大家在某處打了個“∧”號,添上了兩個漏掉的字母?,F(xiàn)在,人們依然可以從《獨立宣言》的原件上清清楚楚地看到這個“∧”號。不知道當年那56位精英是怎么想的,也許他們根本不認為這有辱于這份賦予國家自由的文件的圣潔性,所以在加上那兩個字母后,大家紛紛在結(jié)尾空白處簽上了自己的大名。
第二處缺憾是《獨立宣言》的原件字跡潦草隨意,跟它本身無上的價值性相當不匹配。但是,當年那幾十位胸懷全局、不拘小節(jié)、追求全美人民自由獨立的精英們居然連想都不想就認可了它。其實,對這份文件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它文字簡約、篇幅不大,工整漂亮地重抄一遍根本用不了多長時間。想想現(xiàn)在連份普通的公文都要求盡可能做到完美無缺,那些先輩們怎么就毫不在意這一點呢?是不是他們認為應該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呢?
《獨立宣言》帶著這兩個永遠無法修復的瑕疵流傳了下來。當人們駐足其前,用心瞻仰,并想象當年為了實現(xiàn)它的內(nèi)容而戰(zhàn)火紛飛的過程時,是不是還會有另一種感嘆呢——世界上完美無缺的文件不計其數(shù),但成為國寶的卻只是鳳毛麟角。
形式再完美無缺終究是形式,從長遠來看,這幾乎一文不值,因為能夠決定某人或某物高度與價值的,永遠只有其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