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將成為教學常態(tài),已實施新高考改革3年的試點——浙江的實施現(xiàn)狀。
實踐智慧催生走班教學的四種模式
“不走班”模式:
所謂“不走班”模式,是指學校向學生提供有限數(shù)量的選科組合,然后將三門選考科目均相同的學生組成一個班,學生在固定的教室上課。
1.由于這種模式與傳統(tǒng)的文、理分科走班相似,只是多了幾種類別,因此教師能夠很快適應教學和班級管理;
2.學生只需要在一個教室上課,無須走班,也無須來回搬動學習用品;
3.教師熟悉學生快,容易收發(fā)學生的作業(yè)和進行教學輔導;
4.便于學校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及班級管理效果進行評價,有利于調動教師的教育教學積極性。
但這種模式有其無法克服的缺陷,由于開設的選科組合類別少,所以無法有效滿足學生的差異化選擇需求,對于小規(guī)模學校尤其如此。
“小走班”模式:
所謂“小走班”模式,是指部分學生或科目走班,即將三門或兩門選科相同的學生優(yōu)先組成班級,其他科目或學生走班教學。
具體又分為“優(yōu)先三科成班”和“定兩科走一科”兩種方式。
優(yōu)先三科成班:
是指依據(jù)學生的選科結果,優(yōu)先將三科相同的學生組成行政班,其次將兩科相同的學生組成行政班,最后組成一科或零科相同的班級。
優(yōu)點:
這種方式可優(yōu)先滿足選科最多學生的需求,固定一部分完全不需要走班的班級,便于這些班級的管理;同時對于兩科和一科相同的行政班,采取走班或拼班的方式完成教學。
缺點:
可能需要調整部分人數(shù)較少選科組合的學生的志愿,相對來說分班不夠公平,排課有一定難度。
定兩科走一科:
是指兩門選考科目相同的學生組成行政班,語文、數(shù)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以及兩門選考科目和其他科目在行政班上課,剩下一門選考科目在教學班上課。
優(yōu)點:
這種方式可以滿足大多數(shù)學生的選擇進行走班;由于只有一門選考學科需要走班教學,可避免因走班過多導致教學秩序混亂,同時有利于在行政班中實施對五門學科的評價。
缺點:
高一時成立的行政班需要重新組合,會增加走班的難度;按教學班教學的選考科目的學生作業(yè)收發(fā)較難,該科目教師進班級輔導較難組織和開展。
“大走班”模式:
所謂“大走班”模式,是指語文、數(shù)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可以保持原高一行政班不變,三門選考科目所有學生均通過走班完成教學。
優(yōu)點:
可以全部滿足學生的選擇進行走班;由于語文、數(shù)學、外語三門必考科目可以保持原高一行政班不變,教師從高一開始任教至畢業(yè)的學生不變,有利于學校對這三門學科教師進行評價,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缺點:
每個學生一般需要在一個行政班教室和三個教學班教室上課,每次上課都需要攜帶不同的學習資料及用品,不便于班級管理;
對選考學科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價較難,不利于調動這些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選考學科的作業(yè)收發(fā)較難,教師進班級輔導的機會減少,教學質量難以保障,學校課程安排比較繁雜。
“全走班”模式:
所謂“全走班”模式,是指語文、數(shù)學、外語和“7選3”的高考科目全部通過走班完成教學。
優(yōu)點:
可以滿足全部學生的選擇進行走班,給學生提供最大自由的選擇權,讓學生選擇老師,符合學生個性化、分層次的選課需求。
缺點:
教學管理難度最大,對學科教師的教學質量較難評價;學校課程安排最繁雜,需要較完善的軟硬件系統(tǒng)支持。
案例解析
經(jīng)過實際訪談發(fā)現(xiàn),目前浙江省內(nèi)采用“小走班”模式的學校數(shù)量最多,其次是“大走班”和“不走班”模式,采用“全走班”模式的學校數(shù)量最少。
實踐中,每所學校都會結合自身情況和特點選擇最適合的方式。
浙江生義烏市義亭中學為例:
該校是一所普通農(nóng)村中學,2014年新高考改革后,學校根據(jù)自身的辦學定位及生源特點,確定了“設置基礎行政班,漸次推進選科走班”的操作策略。作為“大走班”模式中的一種實施方式,其做法有值得借鑒的地方。
01
重視語數(shù)外基礎學科,
三年一貫穩(wěn)妥設置行政班
學校采取這樣的做法,主要基于兩方面的思考。
(1)在未來的高考中,語文、數(shù)學、外語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按照新高考的要求,選考在學考70分的“必考題”基礎上增加30分的“加試題”,三門選考科目以等級分、總分值300分計入高考,語文、數(shù)學、外語以原始分及總分值450分計入高考。
語文、數(shù)學、外語三門學科的修習時間相對更長,未來將在高考中占更重要地位。
(2)在學生成長中,行政班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
一方面,行政班在踐行學校課程理念、利用學生差異化資源、提高教學效益等方面有著獨特優(yōu)勢;
另一方面,該校認為,教育的首要功能是推進人的社會化,而班級就是一個模擬小社會,設置行政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歸宿感、榮譽感,讓學生在集體中成長。
02
尊重學生選擇權,
漸次推進選科走班
在制定新高考背景下“走班制”的實施方案時,學校面臨兩個難題,即什么時候開始走班以及如何走班。對此,該校采取了以下做法。
合理確定走班時機:
近三年該校畢業(yè)生在高職院校中的實際錄取率在52%~54%,按照浙江省新高考政策要求,高職院校提前招生以高中學考成績?yōu)榛疽罁?jù),即未來該校近半數(shù)學生上大學的重要依據(jù)是學考成績。
據(jù)此學校堅持“重學考,以學考促選考”的原則,同時確定兩個策略。
其一,學考前置,選考后置。
學校根據(jù)學科教學進程,合理分散安排第一次學考科目。
學校重視并充分準備第一次學考,謂之“學考前置”,第二次學考時間由學生自主選擇;“選考后置”指第一次選考時間由學生自主選擇,學校則集中組織準備第二次選考。
以該校的集中備考安排為例:
2015年10月,安排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四科集中備考;
2016年4月,安排政治一科;
2016年10月,安排語文、數(shù)學、生物、技術四科;七門選考科目集中備考全都安排在2017年4月。
另一次考試(含學考和選考)時間則由學生自主選擇。
其二,依序漸入,漸次推進。
學校走班教學的推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節(jié)點是2015年11月初。
節(jié)點前,語文、外語實行分層走班教學,其他學科的教學組織在行政班進行,其中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學科重在夯實學生的基礎,以學考促選考,生物、技術學科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體驗和調適,為下一輪選科做準備;
節(jié)點后,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四科選科走班。
第二階段的節(jié)點是2016年4月,政治學科在學考結束后走班,合計七科選科走班。
其中生物、技術因未完成學考,選考生物或技術的學生在學習學考內(nèi)容的同時也要學習選考內(nèi)容。
這樣安排的好處是,學生無需一次性完成“7選3”,減輕了選擇的壓力;同時學校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是發(fā)展的個體,即便是在短短一年內(nèi),學習上也可能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變化,因此要給他們緩沖的機會。
靈活設置走班方式:
學校秉承“充分落實學生選擇權”的理念,在原有自主選修課程的基礎上,開發(fā)全部選科組合給學生。
其一,選科走班課程與自主選修課程融合。
一方面,新高考背景下開齊學考選考科目,勢必會影響選修課的開設,因此學校將選修課的開設向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等方面轉化,選科走班課程與自主選修課程的融合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另一方面,兩類課程的融合也便于課務安排,降低排課的難度。
其二,教師和教室相對固定,讓學生流動走班。
即固定的教師在固定的教室上課,學生則在選科教室、自主選修課教室和自修室之間流動走班。
為了方便學生走班,學校除了興趣特長類的自主選修課外,將其他課程教室都集中在兩層教學樓,教務處在計算機排課的基礎上進行人工調整。
策略建議
結合實際為走班教學提供多重保障:
為保障走班教學的順利進行,相關的策略保障必不可少,以下幾方面內(nèi)容可供參考。
01確定符合學校實際的走班方式
一般學校規(guī)定,每種選科組合不到30人不設班,超過50人開兩個以上(含兩個)的班。
小規(guī)模學校若任由學生選擇,可能許多種選科組合就無法達到走班的人數(shù)要求,有些學校會采取網(wǎng)上“秒殺搶選”的辦法確定學生的選考科目。
如學校某些學科教師數(shù)量有限,只能開設少量班次,但選學的學生數(shù)又較多,就會讓他們采取搶選的辦法完成該門學科的選學。
但這種辦法的科學性和公平性有待商榷。
對于大規(guī)模學校來說,若直接采取“大走班”模式,學生往往需要在一個行政班和三個教學班教室上課,每周需要走班上課的課時較多,剛開始學生和教師還沒有適應,容易造成教學秩序混亂。
因此大規(guī)模學校可以先采取“小走班”模式,即只讓一門選考科目在教學班上課,因為這種方式只需要在一個行政班和一個教學班教室上課,學生每周需要走班上課的課時會大大減少,便于教學秩序的穩(wěn)定。
02
提供走班必需的物質準備
對教師功能進行明確標識:
在走班教學的情況下,為了充分發(fā)揮教室的作用,通常一個教室會同時充當行政班教室和教學班教室。
為避免學生走班時進錯教室,可以利用班牌的正反兩面,一面用數(shù)字標出行政班,另一面用字母標出教學班,還可以將教學班教師的名字標在班牌上。
在適當位置設置作業(yè)柜:
為便于每門學科的作業(yè)收發(fā),應在每個教室門邊放置一張作業(yè)柜,上面明確標出每門學科作業(yè)存放的位置;同時避免將學生作業(yè)柜集中放在一個教室里,因為在同一時間每個學生要交多門作業(yè),會造成教室堵塞而無法交作業(yè)。
對學習場所進行特別設計:
為便于學生迅速在教室里找到座位,每個教室的講臺上需張貼兩張或更多學生座位表,以便對學生進行提醒。同時盡量在教室里為每個學生提供存放學習資料的地方。
學生自己也需要準備一個簡易書包,方便隨身攜帶走班時的學習資料。
學校還需要給學生準備較多的自主學習室,因為部分學生的個別學科在第一次選考時就已經(jīng)達到了自身要求,不準備繼續(xù)學習這門學科,因此需要為他們提供自主學習室。
03
設置靈活的學科輔導制度
由于行政班或教學班所對應的學生是不同的,若只讓學生在行政班自修,教學班的教師會覺得自己到班級輔導的學生大部分不是自己所任教的學生,會影響他們輔導的積極性。
對此,目前學校采取了以下幾種辦法:
一是學生只在行政班自修,而教師在答疑室答疑,學生可以在自修時間尋找自己的任課教師答疑解惑;
二是學校對于學生何時在行政班或教學班自修做出具體規(guī)定,然后安排相應的教師到班級輔導;
三是個別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都人手一臺平板電腦,并存儲大量學習資料,學生和教師可以利用平板電腦通過網(wǎng)絡交流,教師也可以利用平板電腦進行測評等教學活動。
04制定科學的教學評價方案
實行走班教學后,班級之間學生的學業(yè)基礎往往存在很大差別,會增大教學評價的難度。
為了使教學評價更具可行性,教學班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業(yè)基礎組成平行班,并采取傳統(tǒng)的評價方法對教師進行評價;
學業(yè)基礎相差較大的教學班可以采取增量評價的方式,如將教師接任時學生的學科情況與任教結束時學生的學科情況進行對比評價,也可以采用等級分提高的方式進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