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孩跟我訴說心事,說從小就很羨慕那種金童玉女的愛情,但是長大后,看慣了美女嫁豪門、窮小子傍富婆的現(xiàn)實世界,覺得好可怕。
愛情到底是什么?是不是都跟傳說中那么可怕?生活和愛情到底能不能兼容?到底應(yīng)該愛上落魄窮小子,還是舍棄愛情嫁給一張長期飯票?
《小馬過河》的故事,我們都不陌生。小馬要過一條深淺未知的河,老牛說水很淺,還不到膝蓋;松鼠卻說河很深啊,會送命的 它們都沒有說謊,只是標準不同,于是同樣一條河有了不同的評價。小馬開始猶豫不決,河到底有多深?它站在岸上徘徊,遲遲不肯下水去。
如果不親自去測量,誰也不知道。
戀愛的道理也是如此:有人說找伴侶要找互補的,有人又說要找志趣相投的,兩種說法都沒有問題,只是什么樣的適合,唯有你自己才可以判斷。
當然,這其中包含了許多復(fù)雜的元素。比如說,你本來不喜歡話多的人,卻可能因為欣賞某某,進而感覺他口若懸河的樣子其實很有吸引力。同理,本來你心儀沉默的類型,卻可能因為討厭誰了,便認定那個他木訥、呆傻、毫無情趣。
也就是說,在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自己的時候,情感因素占據(jù)了很大的比重。你喜歡的時候,他所有的失誤你都可以理解;而當你厭倦了,他的任何優(yōu)點在你看來都是理所當然的。
這并不是說你盲目,情感色彩向來是人類的本能。他到底好不好,到底適不適合你,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看他順不順眼。朋友說他夠成熟夠穩(wěn)重,可是你偏愛的卻是活潑調(diào)皮的類型,那你只好和他說拜拜了。
遷就和理解都建立于好感之上。對你有好感,才會找借口來否決你的不對,才會原諒你不小心做錯的事情,才會給你機會讓你改過自新。反之,討厭你,便會挑剔且嫌棄你的一切。
日常生活里面,我們總是面臨選擇。小到午飯吃什么,大到嫁什么樣的老公,這些問題的決定權(quán)其實都在自己手上。別人的經(jīng)驗,適合彼時彼地的他們,但未必適合此時此刻的我們。幾乎所有人都在追求所謂的滿足感,但是很少有人能夠達成所愿。
就好像選擇一件化妝品,最重要的并不在于它的口碑如何,售價多少,而是它是否適合你的體質(zhì)與皮膚。適合與否,其實只要嘗試一次就知道了。
如今社會的浮躁的確讓很多懷有美好純潔愛情夢的人沮喪,婚姻變成很多人攀登夢想的工具,也讓更多人避而遠之。
別人的意見永遠是一種借鑒,只有親自體驗實踐,才是最好的選擇。小馬在對岸悠然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