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李蕊講師,李蕊聯系方式,李蕊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心理學、教育學博士實戰(zhàn)專家
5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李蕊:身邊隱藏的心理病 你知道多少?
2016-01-20 58894

沒食欲、睡不著覺、醒得早、不愛說話、不愿上學、喜歡在家安靜地看書、老覺得手機響、吃飯也要刷微博……不管小孩、大人還是老人,不論自己還是身邊人,都可能有這些不起眼的小習慣、小“怪癖”。可你知道嗎?這些表現背后其實可能隱藏著心理疾病。

  年輕人

   老刷微博,信息依賴

  在外企工作的孫小姐忍不住時刻刷微博,總擔心漏掉最新的信息,因此失眠、食欲下降;平時總覺得手機響,一旦忘帶手機就坐立不安,感覺錯過重要的事。

  信息社會里,許多人認為掌握信息越多,離成功越近。許多白領不得不拼命獲取各類信息,強迫自己更新知識儲備,可大腦里的“倉庫”裝太滿,讓自己緊張、浮躁、焦慮,出現失眠、頭痛、食欲下降、惡心等癥狀。信息依賴還衍生出各種心理障礙?!吨袊嗄陥蟆飞鐣{查中心發(fā)現,71.8%的受訪者認為手機依賴現象很普遍,89.8%的人承認自己有“搜索依賴癥”。這是因為手機和搜索引擎讓信息來得更迅捷,但嚴重的信息依賴卻可能轉化成強迫癥、焦慮癥。

  遺漏一些信息總難免,況且信息并非決定成敗的唯一因素。感到累的人應適當放慢生活節(jié)奏,有計劃、有規(guī)律地獲取信息,有節(jié)制地消化新信息。休息時放松身心,告訴自己“休息是為了走得更遠”。養(yǎng)成看報習慣,因為報刊經編輯篩選,閱讀很省心,還可看到深度分析與評論。

  中年人

   凌晨早醒,心境障礙

  54歲的老陳快退休了,工作壓力卻還很大。他最近總在凌晨三四點突然醒來,再也睡不著。中年人是睡眠障礙的高發(fā)群體,華中科技大學社會醫(yī)學研究所調查發(fā)現,45%的中年人經常失眠或早醒,多因心理壓力大。

  早醒常伴隨醒后浮想聯翩,回憶以往得失或反復思考、揣測某件事,腦子里亂糟糟一片,越想越煩。早醒除少數因疾病引起外,大多數都與壓力大、忙于應酬、老 加班、對前途過度擔心有關。這些職場負性事件帶來不安全感、壓抑感和焦慮感,加上失眠影響工作效率,長期積累可能誘發(fā)心境障礙(又稱情感性精神障礙)。早醒又是抑郁癥的伴隨癥狀之一,若反復早醒,并有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悲觀消沉等癥狀,需盡早找心理醫(yī)生診治。

  治早醒應從抗抑郁入手。俗話說,一夜不睡,十夜不醒,說明治失眠有難度,需要耐心?;颊呤紫纫刂坪驼{整自己的生活規(guī)律,有助減輕壓力。其次應長期適度鍛煉,最好每天晚飯后鍛煉1~2小時,以身體微微出汗、不過分勞累為標準。

  老年人

   沉默少語,可能抑郁

  鄭先生的母親72歲,近日反應變遲鈍,跟她說話愛理不理。家人以為是認知障礙癥,帶她看神經內科,醫(yī)生檢查后未發(fā)現器質性病變,疑為老年抑郁癥。

  抑郁癥是老人最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計,全球有7%~10%的老人患抑郁癥,患軀體疾病的老人抑郁癥發(fā)生率高達50%。許多老人沉默少 語,不愿訴說內心的痛苦,有意避免與人交流,類似認知障礙癥,而抑郁癥狀往往被掩蓋,容易造成自殺等嚴重后果。老人適應能力差,加上不斷出現退休、親友去 世、健康惡化等負性生活事件,壓抑的心情得不到疏導,會產生抑郁情緒。寧波市心理衛(wèi)生協會調查發(fā)現,負性生活事件是老年抑郁癥的罪魁禍首,以晚年喪偶居 首。研究顯示,獨居老人難以獲得必要的照顧和心理支持,容易抑郁。

  子女要關注父母的心理狀況,當他們出現老懷疑自己有病、思維遲緩、不停發(fā)牢騷等表現時要警惕。老人要多與他人交流,和朋友一起打打牌、下下棋、練練書法;也可適度進行戶外活動,如打太極、逛公園、慢跑等。參與集體的社會性活動,要比一個人在家里看電視更有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社區(qū)要多開展老年活動,給老人們提供一個社交平臺,走出家門。

  兒童

   不愿上學,是種焦慮

  9歲的小洋品學兼優(yōu),可轉學后天天吵著不想上學,不跟同學交流,半年都沒好轉。學校心理老師推測是學??謶职Y,建議看心理科。

  學校恐懼癥是兒童焦慮癥的一種,是我國兒童心理門診常見心理障礙之一?;純憾啾憩F為對課堂、同學有恐懼感,不愿進校門,談到學校、課本、老師等關鍵詞就發(fā)脾氣,有頭暈、惡心等生理反應。家長常認為是孩子裝的,意識不到背后嚴重的問題。

  學??謶职Y有3個原因。一是孩子自身過分敏感,承受能力差,受點挫折就受不了。二是家長性格懦弱、不善交際,導致孩子形成防御性消極心理機制;過度溺愛 讓孩子難以適應分離狀態(tài)。研究發(fā)現,超2/3的患兒家長過分關注成績、期望值過高,剝奪孩子玩耍與情感宣泄的權利,使之喪失求學樂趣。三是學校重智育、輕 情商,孩子常被批評、欺負等會讓孩子拒絕上學。

  孩子厭學,家長不可粗暴地批評孩子,而要耐心溝通??烧嬉龑?,如告訴孩子,不上學就當 不了科學家、警察。改變教育方式,多給感情支持,少些溺愛。焦慮癥狀嚴重時,可與老師商量暫不上學。復學要循序漸進,靠近學校,走進學校,坐進教室,聽課 一小時、兩小時……一步一步讓孩子適應學校。每當孩子有進步,應及時表揚。有生理癥狀的要排除軀體疾病。

  青少年

   喜歡宅著,社交障礙

  16歲的佳萌暑假期間三周沒出門,窩在家里看書、玩電腦。父親讓他出去走走,他依然我行我素,連最喜歡的姥姥來了也不見。現在許多青少年跟佳萌一樣不愿出門,日前,《新京報》一項調查顯示,60.87%的家長表示,自己孩子每天戶外活動的時間不到1小時。

  適度“宅”能休養(yǎng)身心,但長期不與現實社會接觸會影響性格或行為模式。輕者無法正確評價自己,變得自卑或自負,性格內向、偏激,生 活態(tài)度消極,不愛交流。重者出現社會退縮、情感淡漠等社會功能損害癥狀,患上社交障礙、焦慮癥、抑郁癥等。更有甚者出現少語少動,或自言、自語、自笑,把 自己關在屋里發(fā)呆,對家人漠不關心,患上精神分裂癥。

  “宅”族的心理成因有社會文化轉型為陌生人社會、社會信任度下降、電子產品依賴、 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等。出于安全考慮和成績至上觀念,不少家長沒意識到“宅”現象的危害性,甚至表揚孩子不出去亂跑,比“野孩子”文靜。這種正向強化 讓不少成績好、愛看書的孩子也加入“宅”族。

  青少年逆反心理強,簡單說教往往適得其反。家長不妨做好榜樣,與鄰居、朋友多交流、多串 門,鼓勵孩子外出運動,同時教會孩子如何辨別好人壞人。青少年應“宅”而有收獲,比如上網結識有同樣愛好的朋友,也可拓展興趣,如讀書、繪畫等。還要 “宅”得健康,保證飲食規(guī)律,睡眠充足。如果出現心理障礙,一定要及時尋求心理專家的幫助。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www.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