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隱含著哪些領導者的決策智慧?
(一)決策本意,文化源頭
《周易》是領導者不得不學的決策智慧,因為領導者經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做決策。什么是“策”?這個字上面是竹字頭,下面是“一束”,代表著一捆竹簽或一卷簡冊。也就是遇到事情無法解決、拿不定主意時,就去算一卦,即“決于策”,簡稱“決策”。我們形容一個領導者對全局有把控能力,常說“運籌帷幄”,什么叫運籌帷幄?“籌”字上面也是竹字頭,而下面是七七八八、橫豎擺放的那些籌策,籌策就是占筮的工具。中國古代領導的參謀、將帥的軍師,當他們被咨詢的時候,就會躲到帷幄之后去占一卦,然后根據卦象、卦辭和對卦義的理解,告訴領導者這件事應當怎樣處理。實際上這是中國古代預測事物發(fā)展趨勢的一套程式化體系。“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但《周易》經過了孔子的釋讀,就由原本單純的預測,提升為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集大成。
《周易》被稱為儒家文化的群經之首,但它也是中國文化多個體系的源頭。中國文化中的兩大主流——儒家和道家,其實就是《周易》最核心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具體體現。儒家取其陽剛一路,曰“士不可不弘毅”;道家取其陰柔一面,曰“柔弱勝剛強”;甚至包括中醫(yī),乃稱“醫(yī)易同源”。《周易》,更是中國哲學的巔峰之作,它“人更三圣”,歷經伏羲、周文王、孔子的完善,又“世歷三古”,走過上古、中古、下古的歷史。
談天的有陰陽家,論地的有農家,說進取的有儒家,說退守的有道家,說訴訟的有法家,說戰(zhàn)爭的有兵家……其實諸子百家,也不過是為了解決在《周易》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個狀態(tài)模塊之內的問題,而衍生出了一套套理論體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