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級關系是一組重要的工作關系。上下級相互如何對待,儒家強調應當在禮的范圍內。有子說“恭近于禮,遠恥辱也”,意思是恭敬要與禮相符,才能避免恥辱。這里隱喻的意思是如果一味恭敬,會讓上級認為你是一個沒有原則的人,可能你會被奴化或者你會被迫違反原則,而這樣會使你處在危險而恥辱的處境。
反觀歷史與現實,在權力與利益的驅使下,有的人對于上下級的邊界是模糊的。但往往模糊容易招來更多的侮辱與不利。我們可以看到,只要有權力的地方,就會有權力對關系的腐蝕。這時候,人際關系的維度與法度就需要建立起來。所以儒家講究“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禮”,即上下要在禮的范圍內行事。
而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往往不知道怎樣去處理這么一種關系,從而使自身工具化或者附庸化。所以恭敬要有一個度,在禮的范圍內,則可以遠離恥辱。這包含兩種情況:一是恭過于禮。如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永遠不能做。如果做了,咎由自取。比如為治君主的病,用舌頭去舔其痔瘡,這就超越了生命尊嚴,使君主知道你可以為了富貴不要尊嚴?!端稳鍖W案》等書里記載了大量的堅持恭近于禮的知識分子,就是皇帝也難奈其何。所以,不將自身的尊嚴交出去,就是一種自我的安全。
另一種情況是恭不及禮,讓人一看就知你心存不敬,也容易招致恥辱。古來禮數不周,致被拋棄或生禍者很多。史載唐玄宗夜訪王維家,孟浩然避之不及。玄宗皇帝讓其賦詩。孟浩然有句云“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語含怨艾,玄宗怒曰,“卿不求仕,而朕未棄卿,奈何誣我?” 終不見用。
恭近于禮,要求的就是不能過禮而無原則,也不能缺禮而冒犯。古來所謂的奸佞之人,無不是恭過于禮,而所謂的犯上作亂的人又多恭不及禮。所以,這超越了禮所主張的和,就很容易帶來失禮的混亂。中國的人文精神,強調的就是要有自己的獨立性,要讓包括君王在內的人在禮的范圍內行事。
來源: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