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很少旅游,可能很難理解螞蜂窩到底好在哪里。當你再想到,有那么多人愿意在電腦前呆上整整一天,免費為它貢獻一篇配有50張圖、上萬個文字的長長游記,你也許更想不通了為什么以及憑什么是它?
在螞蜂窩CEO陳罡的表述中,這些高質量的UGC(用戶生成內容)是公司未來商業(yè)想象空間的根基所在。但說實話,陳罡實在不擅長在公司愿景、商業(yè)邏輯以及各種時髦的商業(yè)模式概念上長篇大論,雖然它們振奮人心。 也許是因為他技術出身不善言辭,也許是公司發(fā)展速度有點出乎意料,此刻的陳罡還陷在高速增長背后的謹慎思考之中。2011年4月,螞蜂窩參展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當時它剛剛推出自己的首款移動APP旅行翻譯官。展位在通道最后的位置,穿著略顯隨便的陳罡一邊忙著跟人換名片,一邊一遍又一遍地跟人解釋“螞蜂窩是什么”。3個月之后,旅行翻譯官的下載量超過50萬。到2011年年底,蘋果AppStore公布了中國地區(qū)“2010年最佳產品”排行榜,這款應用在iPhone最佳免費旅行類應用里排第三。此后,螞蜂窩陸續(xù)發(fā)布了旅游攻略、旅游點評、嗡嗡等多款App,至今合計下載量過千萬。
而在PC端,2010年初螞蜂窩的注冊用戶數不過15萬,到2012年10月之前,這一數字增長到了400萬。資本也顯現出了對這家“小而美”公司的喜愛,2011年初它獲得了今日資本500萬美元A輪融資,根據最近的媒體報道,螞蜂窩的B輪融資也已完成,金額達到1500萬美元。如今螞蜂窩已經成為在線旅游領域、驢友圈子里不斷被提及的一家公司。很少有人再問陳罡:“你們是做什么的?”更多的人在問他:“你們是怎么做的?”
因為喜歡
“如果你們本身不是旅游愛好者,螞蜂窩還能發(fā)展成這樣嗎?”對于螞蜂窩的兩位創(chuàng)始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這個“如果”成立,也許就不會存在螞蜂窩了。
陳罡和呂剛是相識10年的好友。早在2002年,兩人在搜狐做同事時,就經常結伴旅行。作為資深的自助驢友,他們都經常被人問起:“你們假期準備去什么地方玩?有什么地方值得推薦?去那里開車要怎么走?酒店餐廳有推薦的嗎?”特別是每到大假前夕,接聽朋友電話,為他人答疑解惑成為他們的重要日常工作。
一開始,他們把自己的經驗詳細地寫出來,散發(fā)給朋友分享,進而他們又想把攻略在網上發(fā)布,供更多人下載。不過,他們始終沒有找到一個適合發(fā)布的平臺:當時并沒有純粹的旅游社區(qū),博客過于繁雜且查找不便,豆瓣挺好但對圖片支持太差,色影無忌論壇又過于聚焦于攝影,于是到了2006年,陳罡和呂剛干脆自己構建了一個社區(qū),取名“螞蜂窩”。
現在回想起來,陳罡覺得因為自己是用戶,所以螞蜂窩在解決自己需求的同時,也解決了很多旅游愛好者的普遍需求。對于他們來說,一方面游記以圖文形式記錄著自己的感受,對自己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另一方面,他們又迫切地想把游記分享出去,與他人產生交流。
以興趣為契機觸動創(chuàng)業(yè),這幾乎是所有創(chuàng)業(yè)理由中的最佳選擇。對此,團800聯合創(chuàng)始人胡琛也有感觸。在創(chuàng)立團購導航網站之前,胡琛也想著去做旅游社區(qū),他認真分析了螞蜂窩的產品和運營策略,卻終究抵不過投資人的一句勸誡:你們幾個都不像是喜歡旅游的人,干這個沒戲!于是他們去做了自己最喜歡的“省錢”生意。
事實證明,螞蜂窩確實找到了驢友們的痛點,即使陳罡和呂剛還有各自的工作,只在空閑時對它做一些簡單維護,但在口碑傳播下,2010年螞蜂窩的注冊人數超過10萬。當年,兩人決定辭職創(chuàng)業(yè),他們樂在其中,想把它變成一個可持續(xù)經營的事業(yè),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判斷中國在線旅游市場正在快速增長,移動互聯網的崛起也在推動這個行業(yè)的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