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經歷25年來增長放緩,債務規(guī)模接近GDP三倍,虧損的上市公司數量比去年翻倍。多家國際機構擔心中國企業(yè)違約風險增加,但國內評級機構卻大面積上調他們的評級。
中國三大評級機構——中誠信國際、聯合資信和大公國際,今年總共上調190家公司評級,下調46家。而海外三大評級機構——標普、穆迪和惠譽卻相反,上調僅36家,下調62家。
在同一家公司上的評級,國內外機構也直接對撞。南京銀行今年5月被中誠信國際上調至AAA級別,但一個月后被標普下調至垃圾級。
彭博分析師Alex Gardner表示,在經濟放緩時期普遍上調評級讓人匪夷所思。評級差異如此之大意味著海內外投資者對債券收益率會更加困惑,而且最終由于信息不全面導致蒙受損失。
根據麥肯錫的數據,截至去年年中,中國債務規(guī)模是GDP的2.8倍。彭博數據顯示,約16%的上交所上市公司過去一年虧損,比去年的數字高出一倍。
中國債市違約風險也在增加。根據中國債券信息網的數據,7年期評級為AA-的企業(yè)債目前收益率達5.89%,比2008年12月歷史低位高出113個基點。
今年4月,保定天威成為首個違約的國企債券。違約前,聯合資信給出的評級是投資級。另一國企二重集團本周二稱,本月底可能無法支付利息,此前其債權人提出重組要求。
因此,國際評級機構擔心會有更多中國企業(yè)發(fā)生違約。標普今年下調26家中國企業(yè)評級,僅上調14家。穆迪下調24家,僅上調17家?;葑u下調12家,上調5家。
但中國評級機構認為國內外評級的方式非常不同。大公國際上月底在郵件中表示,中國社會比西方社會穩(wěn)定,政治環(huán)境穩(wěn)定,中央政府財政實力能幫助經濟實現經濟轉型。
大公國際稱,國際評級機構缺乏對中國基本面的基本認識。他們難以做出有效的評級,因為他們太過于依賴公司財務數據,而忽略了對定性因素的全面理解和判斷。
不過聯合資信稱,為了滿足監(jiān)管層關于發(fā)債的評級要求,發(fā)債企業(yè)確實會對評級公司施壓。
中國證監(jiān)會今年1月表示,只有AAA評級的企業(yè)才能公開發(fā)債。中證登去年12月宣布低于AAA評級的債券不能作為短期貸款的抵押物。
對于中國國內和海外的評級機構之爭,資管機構Schroder分析師Raymond Chia表示,評估一個公司的信用狀況最可靠的還是靠自己的分析。評級機構只能作為指導意見,但不是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