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發(fā)展經濟與國民教化,形成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結合與平衡,史上三個人有精辟的論述。
一是孔子: (子適衛(wèi),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孔子到衛(wèi)國去,冉有替他駕車,孔子看到衛(wèi)國人口很稠密不禁稱贊:“人口好多啊!”冉有問他人口多了,應該怎么辦呢?孔子說,應該讓他們富裕起來。冉有又問,如果富裕了又該怎樣呢?孔子說,讓他們受教育。
二是馬克思: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 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筑賴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筑是經濟基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三是鄧小平, 他不但說, 還實踐了:“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白屢徊糠秩讼雀黄饋怼薄!皩嵺`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兩手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縱觀人類歷史,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是同步發(fā)展的。經濟基礎好了,人們的意識也就不斷地提高了,好的上層建筑也就逐步的建立起來,人類社會從奴隸,封建專治,到民主共和,到全球一體化還不就是這么一步步走過來的嗎?
鄧小平主張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要打破均貧,由少數的富裕到全民的富裕,再到上層建筑的逐步改變。實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tǒng)一,這是一個自然地過程,也就是老子說的“道法自然”的過程。因此小平同志說的先抓經濟,同時完善“有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是馬克思想的延伸。他的意思實際上就是路就在腳下,不要迷失與理論的爭吵之中,先把事情做起來,先讓百姓富裕,這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治理者們都要做的,沒有什么異議。人類歷史上哪個天天搞思想斗爭的國家發(fā)展起來了。
三個偉人的思想也完全符合人性的,人的生命有三個遞進層次:自然生命, 食色;社會生命,成就及尊嚴;精神生命,信仰及寄托。精神生命要解決靈魂的問題,即“我是誰?”,“我來干什么來了?”。只解決前兩者,個人總是覺得有失落。感悟第三層次,前兩者就容易滿足了,也知道把前兩者用在什么地方了。完整生命應該是三個層次的平衡。
首要的還是要百姓們吃得好,穿得暖,安居樂業(yè),這就是民心。小平思想的核心就在此處了,也就是這么的簡單易懂,而不是學者們撰寫的加上哲學的大帽子,亦或是提出的只拉車,不看路,會出現路線錯誤的批判和質疑等等。發(fā)展經濟,重視民生是必由之路。路是沒有錯,過程中可能出現些這樣或那樣的不平衡,但在這過程中要適當的調整,而這個調整就是有經濟基礎的改變而要求上層建筑的更新和改進,把不平衡的調整為平衡。
發(fā)展經濟是根本,穩(wěn)步調整是必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發(fā)展反過來要求上層建筑進行相應的調整,當上層建筑上的某些既得利益階層拒絕調整時,變革就開始了,末代皇帝溥儀能阻擋歷史的車輪嗎?而變革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和平的,而另一種是暴力的。
鄧小平才是活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和發(fā)揚馬克思主義的大師!道法自然??!“摸著石頭過河”就對了,宇宙間看似雜亂無章,一切卻井然有序;人類看似迷失,實際上卻一直處在大道的指引中,“看不見的手”雖看不見,卻一直在起作用。如人類活在統(tǒng)治者制定的道路走下去,今天中國應該是男人留著辮子,女人裹著小腳,見著皇帝立馬下跪磕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