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精英怎樣看世界?
在清華大學107周年校慶來臨之際,清華大學舉辦了“中國與世界思想對話會”。全球的思想領袖及中方各界嘉賓匯聚一堂,就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偉大成就中所蘊含的豐富思想內涵進行研討。
據《金融時報》1日報道,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兼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參與了這次對話會。他會后撰文稱,此次會議是25年來在中國參加過得最坦率的討論,文中總結了中國與會者的7個觀點。
1.中國需要強有力的中央統(tǒng)治
這一觀點建立在中國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表現(xiàn)出“一個分化社會”狀態(tài)的基礎之上。
一位與會者甚至提出,中國有5億人擁護的改革,有9億人認同的世界觀。
另一位與會者指出,中央政府在各級政府的總支出中占比僅為11%,公務員只占總人口的4%。
其他人則強調了中國仍是一個面臨巨大挑戰(zhàn)的發(fā)展中國家。
最終,與會者們得出的結論是,擁有9000萬黨員的中國對國家團結不可或缺。
《金融時報》副主編兼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
2.西方模式已經名譽掃地
中國已經建立起了一個一黨控制下的高學歷技術官僚精英管理的國家體系,這是中國古老帝制的現(xiàn)代形式。
曾經對中國精英階層產生過吸引力的西方民主和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如今大勢已去。
他們強調了西方國家在投資本國實物資產或人力資產上的失敗,許多西方國家當選領導人素質不高,且國家經濟不穩(wěn)定。
一位與會者補充說,“蘇聯(lián)垮臺后創(chuàng)造的民主國家90%現(xiàn)在都失敗了”。不能去冒這個險。
所有這些都增加了中國對其獨特模式的信心。
金融時報 圖
3.中國不想統(tǒng)治世界
這一觀點在會上被反復強調。無論如何,中國沒有想好要怎么做。
但是,正如一名高層政策制定者所堅稱的,就中美關系而言,“我們必須合作應對共同的問題?!?
在與會者看來,中國現(xiàn)在有太多內部問題,無力支撐這樣的“野心”。
4.中國正在遭受美國的攻擊
一位與會者表示:“美國已經向中國射出四箭:南海、臺灣、達賴喇嘛、貿易”。
這些之后是一系列系統(tǒng)性攻擊,許多人預計狀況會變得更糟。
而這并不是因為中國做了什么,而是因為美國現(xiàn)在將中國視為對其經濟和軍事霸權的威脅。
5.美國在貿易談判中的目標“令人費解”
曾參與過中美貿易談判的人士表示,對美國接下來想要干什么感到困惑。
特朗普的目標到底是達成協(xié)議,還是要挑起沖突?
官員們表示,他們理解并接受美國對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要求的合理性(及其對中國的重要性)。
一位官員提出,中國有意讓《中國制造2025》成為“世界共贏”項目。
但是,中國的技術升級沒有商量余地。
此外,如果美國對戰(zhàn)略敏感商品實施嚴格管制,同時缺乏具有競爭力的運輸煤或石油的基礎設施,又怎能期望中國降低對美貿易的不平衡?
6.中國將挺過這些攻擊
中國與會者們相信中國能夠經受住即將到來的考驗。有人指出中國已經是一個工業(yè)大國,其制造業(yè)規(guī)模幾乎相當于美國、日本和德國制造業(yè)的總和。
中國有數量龐大的高技能人員,中國經濟對貿易的依賴度也低于過去,現(xiàn)在的美國企業(yè)也高度參與并依賴于中國經濟。
其他人強調,中國人很可能比美國人更能吃苦,而且他們對美國強權的威脅具有高度抵抗力。
雖然中國不能挑戰(zhàn)美國在全球的軍事優(yōu)勢,但在西太平洋,這種格局已有所改變。
長期來看,中國將發(fā)展起一支“一流”的軍隊。
7.今年將是充滿考驗的一年
長期來看,中美兩國的關系將是復雜而緊張的。
但是,一位與會者表示:“這將是充滿考驗的一年。如果一切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這一年會很好;如果朝著錯誤的方向發(fā)展,就會地動山搖”。
中美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合作取得進展可能是前者的先兆,貿易摩擦則是后者的預兆。中美最終的方向選擇可能會重塑我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