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過分溺愛,忽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孩子是父母的愛情結晶,愛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愛孩子卻是人類獨創(chuàng)的一種另類之愛。在世界各國的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程度當仁不讓地名列前茅。(思:我想這和中國的計劃生育有關,我前幾天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說明中國人的子女觀和國外的有什么不同,其實這種溺愛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中國人把子女當成了“自己的”,而這個“自己的”錯誤觀念,帶來的錯誤的教育方式不只是溺愛一種。)這種溺愛,是人性之中愛的光輝的一種畸形心理,在這種非常態(tài)的愛被放大以后,溫柔變成一副枷鎖,疼愛化做一個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結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種到了年齡便把小獅子扔進茫茫草原之母獅釋放出來的獸性。對此,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段經(jīng)典的話:“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保ㄋ迹耗鐞鄣目膳率悄鐞圩优母改赶胂蟛坏降模抑荒芤霉湃说囊痪湓挘簯T子如殺子,絕不夸張。事實上,溺愛子女不但孩子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因為被父母嬌慣的子女很少會孝敬父母,很有趣吧。)
除了溺愛,嚴格的中國父母們對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視也相當可怕。在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們的思維方式,嚴重扼殺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從三四歲甚至更早,父母們便開始命令孩子們學漢字、念唐詩、背宋詞、練算術,而不去顧及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地學死知識,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將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堅持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拋之腦后。(思:在這個時期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而不是學習本身。)xugu8
可孩子畢竟是孩子,縱然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有無數(shù)個理由,又豈找出一個借口,去挑戰(zhàn)和反對瞪著大眼、攥著拳頭、攜帶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因子的家長的種種威嚴?(思:我這個人很奇怪,我總會去問為什么,我會問為什么那些從小在壓抑環(huán)境中的父母何以能夠完全接受他父母的行為然后全然不變的施加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凡人,終究逃不出命運的掌控)
第二、心靈施暴,扼殺獨立人格的樹立
有一個關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說的就是中國家庭教育和國外的區(qū)別:一個中國兒童拿著自己畫的圖畫讓父母鑒賞,他會說,你看,我畫得象不象?同樣,國外的孩子會向父母說,你看,我畫得好不好?這一“象”一“好”,僅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相同的環(huán)境下,異樣的提問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釋什么,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躍然紙上。
自古至今,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智慧,但我們對于創(chuàng)新能力、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的缺乏,卻是毫無疑問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但如果我們的老師從小就遭受著一種心靈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陳舊的理念并沒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責任再次落到他們身上時,我們所享受的待遇將是多么可怕呀!xugu12
可以負責任地說,我們的孩子,在第一任老師的培養(yǎng)下,完全沒有樹立起獨立的人格。這不是父母的錯誤,而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悲哀。
(思:這實在是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分不開,中國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不允許人有“新奇”的想法,千人一面、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這樣才便于統(tǒng)治,要是每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和獨立意識都被激發(fā)出來了,那么肯怕中國古代史要比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精彩一百倍還不止。為了便于統(tǒng)治,統(tǒng)治階級采取了分化的方法,讓百姓搞窩里斗。不團結力量就不強大,力量不強大則沒辦法推翻統(tǒng)治,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人不團結的原因。)
第三、物質(zhì)刺激,變相拜金主義的誘導
在中國家庭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對于物質(zhì)刺激這個詞語一定并不陌生。據(jù)了解,這好象是中國父母們獨有的殺手锏:考試成績?nèi)浚福捣忠陨希o孩子買飛機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進入前三,獎勵100塊錢。反此種種,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卻驚人的相似。當人生觀的追求轉(zhuǎn)化成物質(zhì)上的貪婪,我們又從何談起獨立的競爭意識和健全的人格呢?xugu16
道理有時都是相通的,果然又相繼出臺了所謂“見義勇為獎”等種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制度,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群人的悲哀,甚至反映了在一個法制尚未健全的國度里,一個民族和一種文化的悲哀。在孩子的心靈里,這是一種變相的拜金主義誘導,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一道腐敗的大幕已經(jīng)悄悄拉開。
?。ㄋ迹何镔|(zhì)獎勵最終將被證明是失敗的,因為它并不是在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總有失效的一天。)
第四、動輒體罰,應試教育的最好幫兇
體罰對于中國的孩子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特別是在農(nóng)村孩子和教育欠發(fā)達地區(qū)的一些學校里。中國家長們理由萬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個嶄新的輪回繼續(xù)著:被棍棒打出來的父母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來的老師們依然棍棒著自己的學生。(思:美國每天都會出中國的人權白皮書,中國每年都會阿Q似的去反唇相譏,別的都不說,棍棒是人權的體現(xiàn)?野蠻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來的只能是野蠻人)u20
誰都知道,應試教育的填鴨式教學是不對的。(思:很多人不知道)但對于等好成績都等紅了眼的父母們來說,他們管不了這些,他們最舒服的感覺和稱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學校教育,做好應試教育的幫兇。放學回家剛放下書包,父母第一句話就是,你們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完成了嗎,就想去玩兒!你們老師不是讓你寫五十遍新字詞嗎,你寫了幾遍了?這是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的,也是每個人都服從過的。現(xiàn)在想來,是不是很搞笑?(思:事實上,父母之所以這么問,是在推卸責任。因為這樣一問就把自己教育子女的責任全部推到學校和子女身上了:我有送你上學,教你知識是老師的事,學習好不好是你的事,我問一問盡到了做父母的義務,你再學習不好可不是我的責任了。雖然,父母主觀不會這么想,潛意識就是這樣的。怎樣的父母才不是推卸責任的父母那?早在孩子4、5歲的時候就引導他養(yǎng)成了獨立學習的能力,讓他可以完全在不用父母監(jiān)督的條件下自主學習,在孩子上學以后會每天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和思想動向,這樣的父母才是不推卸責任的父母。)
第五、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標的遠景性和階段性
這大概不能全怪中國家長,因為很多家長還在為生存奔波。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們覺得當官好,就對孩子說好好學習,爭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們?nèi)绻X得寫書賺錢,就會買來一堆文學作品,讓孩子發(fā)奮讀書。(思: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這樣,不過我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那就是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在為孩子找各種奇奇怪怪的“班”,似乎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勝人一籌,其實恰恰暴露了家長的盲目與無知)
當然,家長自身的素質(zhì)也大不相同,相應出的做法也會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差別。即使如此,中國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遠景性和階段性,或者有了針對性沒了方向性等等顧此失彼、朝令夕改的行為方式,是不用懷疑的。(思:的確是這樣,沒有目標性使父母們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學校,似乎孩子考上名牌大學就是自己的成功。前幾天看到一個網(wǎng)友博客的文章,說到她的一個咨詢案例,一個類似韓寒的孩子中途退學去北京發(fā)展,通過自己的努力做的特別出色,而孩子的母親特別茫然,想要拉孩子回到“正常”的求學的軌道上來,這位母親就是一位“缺乏遠景性”母親,既然孩子求學是為了學的一技之長,既然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為什么不讓他走下去那?)xugu24
甚至,這個現(xiàn)象有兩個極端。一是家長完全奴役孩子,即家長的話一言九鼎,讓你上東你不敢去西。二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完全“野生生長”,他們從來不對你說向東或向西,所以你可以隨便打狗或攆雞。但無論如何,對家庭教育的完全漠視或過分重視,帶來的后果都是不盡如人意的。(思:完全的奴役使孩子變成會說話的木偶,完全的放棄使孩子感受不到溫暖,容易墮落。)
第六、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長最熟悉的陌生人
如果說以上五個方面更多是從孩子的幼年教育出發(fā),那么以下五個方面則更多關注家長們對長大孩子的教育。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在某種程度上是主人,但到成年期間的教育,父母主人翁的身份便被學校分擔了很大一部分。
經(jīng)??梢月牭郊议L們說這樣的話:終于輕松了,我兒子住校了;學校老師會教育好孩子的,咱該歇著啦;孩子一個月甚至半年才回家一次,我上哪兒去教育他呀?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這里沒有達成完整的默契,分歧便誕生了。(思:在我的觀念中,孩子不滿20歲,家長的任務就不算完,孩子一旦滿20歲,家長應該徹底放手,讓孩子完全獨立。這就要求家長必須在孩子20歲以前把所有生存所需的本領交給孩子。)xugu28
隨著分歧誕生的是,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長,新環(huán)境和新朋友等人際關系不斷確立和穩(wěn)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的陌生。經(jīng)常不見面,見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說幾句客套話而已。最終,孩子成為家長們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過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來。(思:代溝的產(chǎn)生主要因為兩點原因:第一是因為父母不尊重子女;第二是因為父母不能與時俱進為自己充電,使兩代人的思維模式脫節(jié)。)
第七、事業(yè)方面,孩子淪為家長實現(xiàn)未泯理想的工具
“我們那時候條件差,都沒機會念大學,所以你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大學深造!”大部分中國家長都是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這樣:好好學習,以高分考個好大學。這似乎是中國家長們對孩子們唯一的期待。
但考上大學以后呢?“你看我念了大學,有了學歷,結果還是沒當個象樣的官,所以你念完大學,一定要當大官!”這是另外一部分高學歷家長的說法。于是,從幫孩子選小學開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關系,再進重點中學,然后孩子考上大學了,回家問父母,我應該填報什么志愿啊?xugu32
這就是中國的孩子,再過幾天就要踏進大學校門了,還得回家問問父母要選擇什么專業(yè)!此種后果,完全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惡果:由孩子被動地聽家長吩咐,逐漸深化,趨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長詢問,終于淪為家長實現(xiàn)他們未泯理想的工具。
(思:很少有說父母自私的,事實上,中國的父母是非常自私的,我曾經(jīng)說過,中國的父母養(yǎng)子女是為自己養(yǎng)的。孩子是屬于自己的,就像阿貓、阿狗。既然是為自己養(yǎng)的,那么溺愛點也沒關系,打罵也沒關系,為自己實現(xiàn)夢想也沒關系。有一種家長怕孩子受傷而限制孩子的行為,這種家長與其說怕孩子受傷還不如說怕自己承受不了孩子受傷給自己帶來的打擊,這種家長尤為自私,為了自己不受到傷害而限制孩子發(fā)展獨立人格的機會。)
第八、道德方面,家長和學校教育一起超級空白
這個話題應該和我們提倡的“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那樣會更加精彩,也會更加顯示出中國對于道德問題的無奈。試想,如果道德都被掛在嘴邊上說事,我們所擁有和理解的道德是否已經(jīng)淪陷?
這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一個表現(xiàn)。中國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視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體、美、勞等方面的發(fā)展,甚至連學校教育都是一紙超級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長呢?小時候發(fā)的紅獎狀里寫得清楚:該生在本學期之內(nèi),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成績優(yōu)秀,特此獎勵,以茲鼓勵。但實際是什么?不過只是因為我的試卷被打了95分,僅此而已。(思:精彩、痛快、解恨。中國當前教育體制的丑惡嘴臉,讓你揭露的淋漓盡致。)xugu36
第九、生活方面,近乎泛濫的物質(zhì)支持
這與溺愛有關,但又不完全相同。如果說孩子從小的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會因家庭的不同而產(chǎn)生差異的話,那么當孩子長大成人,獨自在外地念書時,近乎泛濫的物質(zhì)支持就開始了。
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孩子從小所接受的金錢等物質(zhì)來源大概有以下幾種:一是成績達標后的“獎金”;二是幫父母買東西找回的零錢;三是家長每天給的飯錢和坐車費用;四是親戚朋友給的獎勵,特別是過年時的壓歲錢;五是節(jié)假期間打的小零工。大體上的這些來源,卻根本無法跟父母提供的物質(zhì)支持相提并論。物質(zhì)支持無可厚非,可一旦泛濫,被金錢左右頭腦的人,行為往往是可怕的。
(思:中國的父母只知道養(yǎng)活子女,卻不知道教育子女,只知道給子女食物和金錢卻從沒有教會子女怎樣獲取食物和金錢。所以,中國的這一代人高分但是低能。)
第十、性教育方面,孩子順利成長的絆腳石xugu40
中國教育直到現(xiàn)在,也沒有找到一條合適的性教育方案。要是歸根溯源,挑出家庭教育的毛病來,似乎有失偏頗。好問是孩子的天性,從很小的時候,很多孩子就問媽媽,我是從哪兒來的?但很多母親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撿的!或者還會有很多種答案,但總結起來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變著法地回避性教育問題。
而學校教育就彌補這一點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在這樣的前提和基礎下,面對一些性知識幾乎為零的孩子,以至于發(fā)生什么未婚媽媽、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現(xiàn)象時,除了深刻思考我們教育的失敗之外,我們已經(jīng)沒有必要去討論它們帶來的危害了。
(思:事實上,性教育并不能減少未婚媽媽和青少年性暴力犯罪,或者說效果不會太明顯。但是并不是說性教育就可以不要了,相反父母應該把性知識告訴子女??偟脑瓌t就是子女問多少就說多少,長話短說,不回避。比如說
問:我是從哪里來的。答:媽媽生的。
問:為什么女孩子沒有小雞雞。答:因為她是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