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發(fā)海,李發(fā)海講師,李發(fā)海聯(lián)系方式,李發(fā)海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56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李發(fā)海:父母只需做三件事情
2016-01-20 41426
第一件事 溫暖孩子心靈,培養(yǎng)好的關系 一、學會做孩子的律師   千萬不可做孩子的“法官”。   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我們要對孩子施加影響與教育,不了解其內心世界是無從談起的。而要了解孩子,第一要訣就是要呵護孩子的自尊,維護孩子的權利,成為孩子值得信賴與尊敬的朋友。   優(yōu)秀的“律師”總是能從自己的當事人角度了解其內心需求,并始終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這樣才能打好“官司”。所以,要積極影響孩子,就要先當孩子的“律師”。   1.如何真正尊重了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尊重”的含義包括“尊”和“重”兩個方面,“尊”是指把孩子當作平等的、獨立的人看待,“重”是指對孩子的一切——思想、情感、愿望、喜好加以重視和認真對待。   (1)想得細一點   父母是和孩子最親密的人,但是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呢?曾經有人做過調查,給父母出了一份考卷,上面列了幾十道題:   你的孩子最崇拜誰?   你的孩子感覺最興奮的一件事是什么?   從小到大,哪一件事對孩子打擊最大?   孩子最感興趣的一次活動是什么?   ……   當然,這些父母的孩子也得到了同樣一份問卷。把父母與孩子的答案兩相對照,人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沒有一位父母能答對一半以上的問題!這些父母可能熟悉孩子身上最微小的一顆痣長在什么地方,卻怎么也弄不清楚孩子崇拜的偶像是叫邁克爾·喬丹還是叫邁克爾·杰克遜。   為了實現(xiàn)“想得細一些”,從而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建議父母準備一個孩子成長筆記本,時不時記下點什么,比如你的孩子今天高興了,他為什么事高興,他今天和你談話時透露了什么信息……不用太長時間,你就會有收獲。   (2)想得開一點   父母與孩子的許多矛盾往往是因為父母“想不開”。比如,讓孩子學鋼琴,孩子就是不想學,父母就容易“想不開”了:一是我花這么多錢給你買鋼琴、請老師,你還“狗咬呂洞賓”?二是別的孩子都在學,你不學,以后萬一升學有“加分”,你豈不是吃虧?三是都說學鋼琴提高智力什么的,還能陶冶氣質,反正學總比不學好。這么一說,孩子當然得跟父母急。   像這種時候,父母就得“想開一點”,來點“阿Q精神”也無妨,不妨這樣想:一是我已經花了不少錢是不假,但如果孩子真不想學,他也學不好,這么下去費的錢更多,每個月上課就得好幾百呢!二是孩子要學不好,以后就算升學有“加分”,恐怕也沒他的份,再說學鋼琴的那么多,競爭也激烈著呢!三是不管學鋼琴有什么好處,孩子如果不喜歡,他也覺不出好來,提高智力的法子也多,找點其他孩子喜歡的吧。   在遇到與孩子意見有分歧的時候,父母不妨依照下面三步曲:   A.先考慮一下孩子的意見,看是否有道理。   B.與孩子一起討論商量,可以相互妥協(xié),各讓一步。比如對孩子說:“我同意你放學回來先看一會兒電視,但是,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一定要在晚上八點前寫完作業(yè)?!?   C.如果雙方意見統(tǒng)一了,就要制定計劃照著做。如果意見還是統(tǒng)一不了,先擱擱再說。在等待的時間里,父母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誘引”孩子“上鉤”,比如,真想讓孩子學鋼琴,不妨在這段時間帶孩子聽聽音樂會,或者請個懂音樂的朋友到家里彈彈那臺鋼琴。   (3)想得少一點   一位教育家說:“母親最好只有一只手。”也就是說,對孩子要放開另一只手。   有些父母也想讓孩子多做事,多實踐,但真到做的時候,不是怕孩子做錯,就是怕孩子出亂子:“算了算了,還是我自己來吧?!边@樣一來,孩子的許多權利就被剝奪了。   父母可以在孩子做事前先想想,孩子如果失敗,最大的害處是什么?如果不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損害,就不用管了。   這樣想問題:   A.你所擔心的事情大部分不會發(fā)生。   B.即使發(fā)生了,很快也會過去。   C.利用潛意識的力量暗示自己。在頭腦里設想一幅“圖畫”:孩子成功后的笑臉;你還可以為圖畫加上聲音,孩子興高釆烈地對你說話;然后再加上觸覺,你高興地撫摸著孩子的臉……   D.保持忙碌。   (4)想得通一些   沒有秘密的孩子長不大,秘密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營養(yǎng)品。   人們都知道,走向獨立是現(xiàn)代人的基本特征之一,而擁有個人秘密并能恰當處置是走向獨立的前提。對于個人來說,秘密往往與責任緊密相連,并且要獨立承擔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秘密的“水晶人”是永遠長不大的。   A.允許孩子有秘密。父母應該做到幾點:不偷看孩子的日記和信件,不偷聽孩子的電話,不強迫孩子說出不想公開的秘密。這是有一定難度的。而要做到這些,主要依靠自律。如果信不過自己,可以先給自己設置一些“困難”,比如讓孩子給抽屜上鎖,自己不留“備份鑰匙”;有條件給孩子的房間單獨裝電話(不是分機)等等。   B.教會孩子辨別危險。父母可以在平時多與孩子交談,讓他們學會識別危險。比如,私下與網友見面可能有哪些危害,與男生單獨呆在一個房間可能遇到的情況。讓孩子明白哪些“秘密”是有害的。注意,在談論這些話題時,不要針對孩子,父母只要真誠地說出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和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不要對孩子說“你可千萬不能怎樣怎樣”,孩子一聽到這種話就會煩躁,還很可能反駁:“你以為我連這都不懂?”   C.給孩子適當?shù)膸椭蛞龑АH绻尯⒆颖J亓俗约旱拿孛?,父母又怎樣知道孩子的一些重要信息?   一是要學會“察言觀色”,孩子有心事時一般會在神情言語之間表現(xiàn)出來。這時,父母不要逼問孩子,而是可以跟孩子說些輕松的話題,或者帶孩子參加一些有趣的活動,緩解孩子的憂慮,并在一個私下場合單獨告訴孩子,如果孩子需要任何幫助,只要說一聲。二是告訴孩子善于求助是一個現(xiàn)代人的本領。當孩子把心里話告訴可信任的成年人時,成年人不要像抓住了小辮子一樣對孩子進行批評,或者說些喪氣話,而應像幫助朋友一樣給孩子幫助,幫他們出主意想辦法,這樣才能獲得孩子的信任。   2.如何建立父母的威信?   父母的威信決定家庭教育的效率。   什么是“威信”?   “威”指的是對原則的堅持,“信”指的是對承諾的信守。   有關專家對父母權威的來源進行了長達四年的研究,認為只要從“來源”出發(fā),注意自己的言行,即可在孩子的心目中建立威信。   以下是父母威信的四個來源:   (1)誠實守信   在“威信”一詞里,“信”和“威”具有同等的地位,要讓孩子對父母心悅誠服,誠實守信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對父母來說,有這幾點原則:   A.不在孩子面前夸口,胡亂許諾。承諾太多而又不能兌現(xiàn),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會大大降低。孩子如果提出什么要求,不要隨口答應,而是清楚地告訴孩子,可以還是不可以。   B.對孩子做出承諾后,最好立刻把承諾寫在一個隨身的記事本上,提醒自己及時兌現(xiàn)。   C.因為某種原因對孩子失信,應該及時向孩子說明,不能敷衍了事。應該鄭重向孩子道歉,并和孩子一起商量可以用什么形式彌補。   (2)責任心   從前,孩子毫無例外地認為自己的父母最有本事,無所不知,而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他們開始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父母,發(fā)現(xiàn)父母身上的種種弱點。這個時候,要保持父母的威信,就不能單純依靠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而應該讓孩子看到你的社會角色,感覺你在社會上的“重要性”。   A.要尊重你的工作,告訴孩子你工作的重要性。不管你從事怎樣的職業(yè),任何職業(yè)都有其美麗和尊嚴,你都應該為之自豪。要多和孩子談談你的工作,或者在休息日帶孩子去你的單位看看。如果母親沒有職業(yè),也應該積極參與社會,一個與世隔絕只埋頭照顧丈夫孩子的母親很難持久獲得孩子的尊敬。   B.努力豐富自己。孩子能從日常的談話和生活習慣得知你的愛好,父母對國內外大事表示興趣,通過各種渠道豐富自己的知識,與一些層次較高的朋友來往,都能獲得孩子的尊敬。   C.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父母與孩子積極參與救濟災民的事業(yè),向遇到困難的同胞伸出援助之手,既盡到了社會責任,也使孩子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更讓孩子對父母生出了崇敬信賴之心。   (3)從容的態(tài)度   A.有主見。有主見的人才會有威信,這是肯定的。誰也不會信任一個自己都要依靠別人做判斷的人。在孩子面前,你應該充分表現(xiàn)你的主見(別忘了,你可是孩子的主心骨呀),迅速地作決定,并且做了就不反悔。   至少有一次,讓孩子看到你站出來說話。比如,開家長會時,老師當眾批評你孩子的不是,這時,當場站起來為孩子辯護!和孩子一起出門時,站出來指責你看到的不公正不道德的行為!只要有一次,孩子就會對你油然生出敬意。當然,并非要求你站出來抓歹徒。   B.冷靜,能控制情緒。在任何情況下保持冷靜和理智,這本身就非常值得敬重。有威信的人首先要有力量控制自我。喜歡用發(fā)火來嚇唬孩子的父母記?。翰还苣阍鯓影l(fā)火,都不如冷靜來得有力。   有的時候我們的確也真的有點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時,為孩子想想,他們在向你學習,學習如何對待自己的怒火。你想給他們做一個怎樣的榜樣?   C.樂觀,而不是嘮叨和抱怨。你會尊敬那些不停抱怨的人嗎?你會愿意與成天嘮叨的人相處嗎?你一定會說:我躲還躲不及呢!孩子也是同樣的心情,當他們聽著媽媽的嘮叨,心里恨不得趕快找個地方躲起來,要命的是還找不到這種地方!嘮嘮叨叨、唉聲嘆氣、怨天尤人,這些行為極大地傷害著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D.正確處理孩子犯錯誤。孩子犯錯誤往往是出于好奇或無知,有些時候也與控制不住自己有關。作為孩子本人,犯了錯誤常常驚慌失措,以為從此得不到父母、老師、同學的喜歡和信任,而心存后悔。因此,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往往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時候。   首先,給孩子以申訴權,讓他從容地講明錯誤是怎樣發(fā)生的。   其次,幫助孩子認清錯誤的性質及危害,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得到真正的成長。甚至可以為孩子的錯誤保守秘密,以免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在這種情況下,犯錯誤的孩子一般都會吸取教訓,加倍努力,對父母心存感激。   (4)善于妥協(xié)   向孩子妥協(xié)并不會降低父母的威信,相反,如果在滿足一定的條件下向孩子妥協(xié),孩子會感覺到父母可親可敬,“妥協(xié)有條件,威信自然成。”   不能繳械投降,無條件的妥協(xié)等于向孩子“棄權”。長期如此,孩子就永遠都不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他會自然而然地認為,自己的需求就是應該滿足!   也不能因為孩子的無理取鬧向孩子妥協(xié)。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哭鬧、撒嬌,不知道怎么辦,或者心腸一軟,就滿足了孩子的需求。這種妥協(xié)必然后患無窮,因為孩子從這一次的“收獲”中明白了對付大人的辦法。   有效的妥協(xié)分為三步:   A.要求孩子清楚明白地說出自己的要求以及理由。   B.和孩子討論要求的合理性。 二、學會做孩子的“啦啦隊”   學會做孩子的“啦啦隊”   千萬不可做孩子的“裁判”。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了競爭與拼搏的旅程。在人生的競技場上,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是無法代替孩子的。   但是,父母一定能給予孩子一種力量,使孩子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tài),這種力量就是“啦啦隊”的力量。   我們應將自己的位置擺到看臺上,遠距離地進行助威,無論孩子是處于優(yōu)勝者位置上,還是暫時落后,都應當給以積極的掌聲,因為孩子要走向成功的終點,不能沒有父母的“加油聲”。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潛能,凡事做出積極的選擇。自信心對孩子的發(fā)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把“自信心”當作教育的靈魂,或者說,孩子沒有自信心,所有的一切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也都是不可能的。   中國最有成就的成功教育家劉京海認為:“人是怎么生活的,靠自我概念!你覺得自己是個好人,你才會像個好人一樣去生活;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個壞人,你便會像個壞人一樣生活。所以,教育的第一要義就是讓孩子相信自己是個好人、是個能人!這就是自信心,人格的核心也是自信心。10歲左右是自信心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形成自信或自卑的自我概念,將會影響到人的一生?!?   1.如何發(fā)現(xiàn)并贊美孩子?   (1)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   首要任務是把孩子做對的事情從平凡的生活中挑出來,大加贊揚。   有的父母會說:“我怎么發(fā)現(xiàn)不了孩子的優(yōu)點呀?我總覺得孩子一無是處,怎么夸獎他呀?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他還差遠了,我怎么表揚他呀,一表揚不就驕傲了嗎?”其實,有這種想法的父母是在用一種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當然,并不是說父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一定不對,關鍵問題是您“挑剔”的是什么。如果您“挑剔”的是孩子的缺點、短處,那么您傳達給孩子的肯定是消極的信息。如果您“挑出”的是孩子的優(yōu)點,那么,您自然會肯定孩子、贊揚孩子。   (2)怎樣的贊美才是有效的   A.贊美要清楚而及時。“清楚”使孩子明確自己做得對,從而有助于他們把成功歸結于自己的努力;“及時”表明反饋的時效性,及時的反饋和贊美才是有意義的。   B.贊美的重點應該是在“努力”上,而不是“能力”上。對孩子的贊美和獎勵應根據(jù)孩子是否盡了力,是否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提高。   C.贊美孩子要具體,有根據(jù),注重贊美“具體行為”和“具體細節(jié)”。 D.贊美要有新意。如果只是一味地進行簡單贊美,孩子就會陷進“贊美疲勞”,所以還應該不斷選擇新的角度發(fā)掘新的內容,特別是潛在的優(yōu)點,比如孩子如果學習好,僅僅是稱贊他學習刻苦、成績優(yōu)異,就顯得沒有新意,還不如贊美他學習方法獨特,效率很高,以促進他更加注重效率和方法,會使他的成績“更上一層樓”。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要善于從新角度上看問題,能從孩子表現(xiàn)出的細微處,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潛在的東西,給以贊美和肯定。   E.贊美要選擇適當?shù)姆绞健V挥羞m合孩子的贊美方式才是有效的,在贊美孩子時要做到大小有別。小孩子喜歡父母的擁抱、親吻、撫慰或說一些親切的話語,而對大孩子,這一套可能就行不通,這時,你可以采用眨眼、豎大拇指、拍拍孩子的肩膀等方式。另外,也可以適量地對孩子比較大的進步進行物質上的鼓勵,比如送一個小禮物,但不能濫用,不能讓孩子輕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3)一分鐘贊美法   A.事先告訴孩子,當他有好的表現(xiàn)時,父母會贊美他。   B.每天都挑出孩子一天里做對的事情。   C.具體告訴孩子做對了什么事情。   D.告訴孩子父母對他做對的事情有多么高興。   E.靜默幾分鐘,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愉快心情。   F.做符合自己內心感受的事情,或者告訴孩子您愛他,或者擁抱孩子,也可以兩種都做。   G.請孩子也這樣做,當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有做對的事情時,也要贊揚父母。   H.父母也可以使用一些無聲的夸獎,如用笑容、眼神、表情、動作等身體語言對孩子的良好行為做出反應,這也是贊揚的一種好方法。   2.如何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   一個自信的人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失敗的,而失敗恰恰是對人自信心的挑戰(zhàn)。一個人是否養(yǎng)成了有毅力的、頑強的習慣,關鍵是看他如何面對失敗與挫折。   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正因為如此,所以如何面對失敗就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首先,父母親應當認識到的是,失敗究竟是什么?失敗就是指預定的目標沒有達到或者達不到,或是受到打擊或者陷入困境等。一般來說,失敗總是先于成功,過不好失敗關,就很難實現(xiàn)成功。失敗不是一種靜止的局面,它還會發(fā)生變化。它不向好的方向發(fā)展就會向更壞的方向發(fā)展,使你一敗涂地。如果你的態(tài)度正確,就可以反敗為勝,態(tài)度不正確,那就會受到更嚴重的第二次打擊,失敗是會發(fā)生連鎖反應的。   其次,父母親應當和孩子共同學會面對失敗和挫折。在挫折面前,父母與孩子是同一條戰(zhàn)壕里的戰(zhàn)友,要相互支持,共同努力,鍛煉強健的應對挫折的能力。具體的課程分為三個步驟:   (1)克制痛苦,避免連鎖反應   A.首先,要學會正確對待失敗所帶來的痛苦。正是因為自己精神上的痛苦,才使人受到第一次打擊時,就精神渙散,失去防守和反攻的能力,放棄眼前可以轉敗為勝的機會,坐等第二次打擊的到來。   B.在精神上對失敗要有所準備。一個普通人,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能成為一個完美的勝利者。人的身上有許多的缺點、短處,也是在失敗的痛苦磨練中,才肯丟掉這些毛病。只有經過失敗的歷練,人們才可以變得更加堅強、韌性,才更懂得生活,更懂得人的價值。失敗是痛苦的,有時候是災難,在還沒有出現(xiàn)之前,盡量避免它,在發(fā)生之后,我們就不要把它看成完全消極的東西,而要充分認識到它的積極作用,把它作為提高自己精神力量的好機會。失敗是難免的,所以我們在精神上對失敗應該有所準備。另外,我們平時也要注意在每一個小失敗中鍛煉自己控制感情的能力。   C.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無用的感慨上。體會痛苦,只會越體會越痛苦,既不能消除痛苦,也不能解決問題,而且貽誤時機,帶來更可怕的后果。不要后悔,不要抱怨,失敗的教訓是要總結、接受和牢記,但這和后悔、抱怨是兩碼事,不要帶著情緒,而是要依靠理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過去,而是現(xiàn)在和將來。最重要的是,集中精力想一件事:現(xiàn)在怎么辦?   (2)看清真相,努力實現(xiàn)轉機   A.看清楚是不是真的失敗了,特別要看清楚它的局部性和暫時性。不要讓失敗蓋住一切,甚至窒息了你的智慧。要對失敗精確地描述,要說明它僅僅是某一個局部的失敗,或者是在某一個時間段內的失敗,某一次試探性的失敗,暫時的失敗……最好把它的局部性和暫時性寫在紙上。   B.看清楚有利因素,吸收有利信息。壞事可以變?yōu)楹檬?,關鍵首先就在于要看清轉化的有利因素。對立統(tǒng)一是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我們應該堅信任何人在任何失敗中,也會找到有利因素的。越是處于失敗的境地,越是要冷靜地去發(fā)掘有利因素,充分地利用,去爭取勝利。同樣,失敗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信息,除了關于有利的信息以外,還會帶來一些失敗的連鎖反應的信息,以及失敗的起因及后果的信息,都需要仔細分析。   (3)積極行動,條件決定發(fā)展方向   A.堅定信念,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我們一定要堅信有轉敗為勝的可能,這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但是它的發(fā)展方向,取決于條件,條件決定發(fā)展方向。   B.抓住時機,當機立斷。當時機來臨時,我們能不能敏感地認識到它,認識到它后,敢不敢當機立斷,付諸行動,這是成敗的關鍵。 三、學會做孩子的“鏡子”   學會做孩子的“鏡子”   千萬不要做孩子的“訓獸師”。   人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zhàn)勝自己,而人是很難認識自己的,認識自己都是依據(jù)他人的反饋而實現(xiàn)的。孩子的自我意識的提升過程就是學習進步的過程,要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需要父母的“反饋”作用,也就是鏡子的作用。   1.如何和孩子溝通?   有位媽媽聲帶上長了結節(jié),醫(yī)生強迫她禁聲,至少十天不許說話。   這天,兒子放學回家,進門就嚷:“我恨老師!再也不去學校了!”   如果平時聽到兒子這么說,媽媽一定要嚴厲地訓斥他。但是,這一次她沒有這樣做,因為她不能講話。   氣憤的兒子趴在母親的膝蓋上,傷心地哭著:“媽媽,今天老師叫我們寫一篇作文,我拼錯了一個字,老師就嘲笑了我一番,結果同學們都笑我,真沒面子!”   媽媽依然沒有說話,只是摟著傷心的兒子。兒子沉默了幾分鐘,從媽媽懷中站了起來,平靜地說:“我要去公園了,同學們還等著我呢。謝謝你聽我說這些事?!?   由于一個特殊的原因,這位母親體會到了“沉默”的重要意義。   如果能傾聽孩子訴說一次,那么你與孩子的距離就會拉近許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這樣的體驗。兩個人本來并非特別親密,但在一次完全“零距離”的談心后,卻成為莫逆之交。父母如果希望與孩子的關系更融洽、更親密,希望家庭氣氛更和諧、更溫馨,就應當想方設法讓孩子向你傾訴。   另外,給孩子傾訴的機會,讓孩子宣泄心中積郁的情感,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在日常生活的過程中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壓力,這些壓力如果找不到宣泄的通道,就會對人產生損害,而對正處于成長期的孩子而言,傷害就更大。他們可能因此變得冷漠孤僻,自我封閉,對人與人的感情不信任。也可能因此走向偏激、叛逆,通過一些不正當?shù)耐緩桨l(fā)泄自我。   第一步:停下來。   當我們要做一件重要的工作之前,是不是先得把其他的事情停止下來?你不可能一邊演算習題一邊看電視,也不可能在與人聊天的同時寫一份重要文件。那么聽孩子說話也是同樣的道理。   全神貫注聽孩子說話,不僅是尊重孩子的態(tài)度,同時也能為父母與孩子的溝通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父母應該坐下來,用眼睛注視著孩子,微笑著靜靜聽孩子傾訴,父母作為傾聽者所給予孩子的關注、尊重和時間,是對孩子最有效的幫助。另外,在傾聽這一刻,父母的心理應該是一張白紙,對孩子所說的東西不妨先全盤接受,而不是急著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評判和批駁。   孩子最令人驚異也最讓人羨慕的地方就是他們是全新的,他們的頭腦里總是充滿著那樣新鮮的想法、觀念和情緒,這些東西對成年人來說可能已經非常陌生了。“停下來”或許孩子將會給你帶來另外一種美感。一位母親談到這樣一件事:   母親把一個駝背的孩子帶到自己家玩。   事先,這位母親反復叮囑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要在他的新朋友面前提到他的生理缺陷,以免刺傷他。   那天下午,兩個孩子玩得很高興,當他們終于坐下來的時候,母親聽到自己的孩子問對方:   “你知道你背上那個東西是什么嗎?”   駝背的孩子支支吾吾,十分尷尬。母親很緊張又很生氣,很想出去把自己的孩子訓一頓,但她忍住了沒有出聲,她聽見自己的孩子說:   “那是上帝為你造的一個小盒子,里面裝著的是你的翅膀。時候一到,上帝會把盒子打開,你就會像天使一樣飛起來?!?   多么具有深刻意味呀!   不妨采用以下“停下來”的操作規(guī)則:   (1)行動上   A.暫時停下正在看的書、正在寫的信、正在做的家務。   B.關掉收音機或電視。   C.和你的孩子一起坐下來。   D.用眼睛注視著你的孩子。   E.如果孩子十分激動,先給他一些撫慰。   (2)語言上   A.“別著急,咱們慢慢說?!?   B.“沒關系?!?   (3)心理上   A.告訴自己:“我正在聽孩子說話,我要完整、清楚地聽他把事情說完再做判斷?!?   B.提醒自己:“我不要聯(lián)想起以前的任何事,我只是試圖了解孩子現(xiàn)在的處境和他的心理?!?   C.提醒自己:“我決不打斷孩子的話;我決不輕易作出判斷;我決不能讓孩子感覺跟我交談是一件可怕的事?!?   第二步:等一等。   孩子畢竟是孩子,有的時候他說出口的話并不真是他所想的,而只是一種情緒的發(fā)泄,即所謂的“口不擇言”。這個時候,父母憑著孩子一兩句話是很難得出正確判斷的。也有些時候,孩子說出口的話因為沒有經過邏輯組織,在父母聽起來可能有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這個時候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能急躁。不要聽了孩子一兩句話就大叫:“什么,你舒舒服服呆著,爸爸媽媽掙錢養(yǎng)活你,你還過不下去了?”也不要指責孩子說話的方式:“你究竟要說什么呀?要說話就好好說,別有一句沒一句的!”這樣的批評足以讓孩子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失去說話的自信。   不妨等一等,聽孩子把話說完,或者說,聽孩子說出全部事實。   你可以用下面一些辦法:   (1)什么也不做,停下來不說話,關切地注視著孩子,等著他說下去   (2)語言上   A.重述孩子剛才說過的話。如:“你剛才說要把你們班主任殺了,這個人為什么該死呢?”   B.揣測孩子的情感。如:“看起來你很生氣。”“你有點控制不了自己了,是嗎?是不是感到火往腦袋上冒?”   C.用聲音或語言認同孩子的情感。如:“聽起來你很失望,你其實完全理解了課文,但因為粗心丟了分,這是讓人生氣?!薄澳憧雌饋砗芾郏@次考試前你不巧生病,影響了復習,真是不走運?!薄芭丁薄ⅰ班拧?、“我明白了”。   D.用點幽默。如:“你剛才說要把你們班主任殺了,預備什么時候動手呢?”   E.表示對孩子說話的興趣。如:“這真是很有意思,后來又發(fā)生了什么呢?”“唉,要是我當時也在就好了?!?   F.啟發(fā)孩子說下去。如:“你就是因為這個生那么大的氣,那么你沖他們發(fā)火,他們有什么反應?”“你說班上有一半的人都反對你,那一定還有一半的人支持你了?!?   (3)行動上   A.做一些撫慰孩子的舉動,比如為他擦汗,給他倒杯水。   B.部分身體接觸,比如輕拍孩子的手。   C.始終保持投入地聽孩子說話,不要停下來做別的事。   (4)心理上   A.提醒自己:“他這樣說,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   B.提醒自己:“這孩子的語氣令人生氣,但我一定要保持冷靜?!?   C.提醒自己:“我應該多知道一點事實再下判斷?!?   D.提醒自己:“孩子現(xiàn)在最需要的是把心里的話說出來,而不是聽我說話。”   第三步:自己來。   有些時候,我們聽孩子訴說了事情經過和他的想法,事情也就完了,但有時,為了解決問題,或者為了讓孩子“總結經驗教訓”,我們還需要再加一筆。這一筆加得到位,那就是畫龍點睛,要加錯了,那就是畫蛇添足。   一個建議是父母盡量少用自己的嘴巴給孩子提出指導和意見,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自己進行分析和判斷,而你依然做一個傾聽者,并對孩子的分析和判斷做簡單的引導。父母說得再多,孩子未必聽得進去,而經過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結論,則會真正成為他自己的經驗。   所以不妨采用“自己來”的方法,就是引導孩子自己來進行分析和判斷,父母親僅僅是傾聽者。   你可以試試下面的辦法:   (1)直接詢問孩子   注意,“詢問”不是“反問”,更不是“質問”。父母應該在接納和認同孩子的情感的基礎上心平氣和地詢問。如:“×老師那樣對待你,的確很不公平。不過,你想過沒有,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   (2)讓孩子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   如:“×老師沒了解全部事實就訓你,這的確是他不對。老師也會有錯誤的。而且,×老師很看重你 (舉出一些事實),我想他可能是對你期望很高,看到你的毛病就急了。你說呢?”   (3)直接評價孩子的行為 如:“我認為你這樣做是對的,對于這種事不應該袖手旁觀,你應該把你這樣做的理由告訴你的老師和同學?!薄安唬也煌饽氵@樣做。小琴這樣做很傷你的心,但你這種做法也會傷害她,何必要兩敗俱傷呢?”   (4)把孩子面對的問題清楚地說出來   如:“那么,你現(xiàn)在的處境是這樣,同學以為是你向老師告狀,所以都不和你說話,是嗎?我能理解,你現(xiàn)在一定難受得很?!碧峁┮恍┬畔?、建議和選擇的機會。“聽說今晚有場球賽,你和小金一起去看場球會不會感覺好些?你如果真想這樣做,我可以給你錢?!薄澳阌X得……怎么樣?”“如果……會不會有幫助?”   (5)給予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xiàn)的幻想   如:“如果書本上的內容能通過一個機器輸送到腦子里去,那就好了,聽說科學家們正在研制這種機器呢?!?   2.如何把握懲罰的分寸?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其實,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長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遠超出大人的想像。但是,懲罰絕不等于體罰,更不是傷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視,讓你覺得難堪,打擊你的自信心。懲罰是個雙刃劍,是一種危險的、高難度的教育技巧。   (1)關鍵是保持冷靜   明確你懲罰孩子的目的,你不是為了傷害孩子,不是為了剝奪他的權利,不是要報復他,甚至也不是為了要“教訓”他,你的目的是要幫助孩子認識他這樣做為什么不對,以及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所以,父母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切勿懲罰孩子。因為這個時候父母很難控制自己的怒火,孩子的注意力也完全放在怎樣逃避父母的怒氣之上,而不是反省自己的行為。   如果孩子犯了錯誤,父母首先應該做的就是保持冷靜,并且了解事實真相。這通常是最難做到的。   A.在腦子里沖自己大喊一聲:“要鎮(zhèn)定!”   B.慢慢地深呼吸三次。   C.在心里緩慢從1數(shù)到10。   D.你用下面一些問話從孩子那里了解事實:   “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事?”   “這件事是怎樣發(fā)生的?”   “你在這么做的時候是怎么想的?”   “你為什么那么做?”   (2)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犯了錯的時候,內心都有一種要接受懲罰的準備,這是一種心理需求。為自己的愧疚承擔責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紀很小的孩子,或是社會化程度比較低的人,才會選擇逃避責任?;叵胛覀冏约洪L大的過程,一定有一些懲罰是讓自己終生難忘的。   一般來說,孩子犯錯的時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機,因為內疚和不安會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時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銘心。   懲罰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和目的,應該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有一個12歲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鄰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鄰居說:“我這塊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買的,你賠?!边@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買125只雞。這個孩子沒辦法,回家找爸爸。爸爸問:“玻璃是你踢碎的嗎?”孩子說是。爸爸說:“那你就賠吧,你踢碎的你就得賠。沒有錢,我借給你,一年后還?!痹诮酉聛淼囊荒昀铮@個孩子擦皮鞋、送報紙、打工掙錢,掙回了12.5美元還給父親。這個孩子長大后成了美國的總統(tǒng),他就是里根。這是他在回憶錄中寫到的一個故事,他說正是通過這樣一件事讓他懂得了什么是責任,那就是為自己的過失負責。   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一位教育學家曾經說過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   (3)自然懲罰法   有一位家長說孩子總是丟三落四,她的辦法是什么呢,在孩子每個口袋里都放著錢,每個口袋都裝上名片。   而另一位母親,則全然不同。孩子去夏令營,媽媽問:“東西都準備好了嗎?”孩子說:“都好了,你就別管了。”媽媽一看,衣服帶得不夠,手電沒帶,就問孩子:“那邊的氣候你知道嗎?衣服夠不夠?晚上活動的東西都準備了嗎?”孩子說:“沒問題?!边@位媽媽就沒再說什么。第二天,孩子背著包就走了。一個星期后,孩子回來。媽媽問:“玩得開心不開心?”“開心?!薄坝袥]有什么麻煩?”“哎呀,凍死了,沒想到山里這么冷。”“還有呢?”“晚上活動沒有手電很不方便?!薄澳窃趺崔k呢?”“以后得像爸爸一樣,出差之前列個單子,好好咨詢一下?!?   這個媽媽的方法讓孩子體驗到自己過失的后果。因為孩子凍一點,晚上麻煩一點,沒有危險,但經過這一次他就記住了。   曾經有一個家長說自己的兒子沒有責任心,小黃帽一個學期丟了8個。我問:“你是不是丟一個給買一個?”他說是啊。我說:“你這樣下去,孩子沒法有責任心,他無所謂啊,丟了馬上買新的,有什么可著急的?”“那怎么辦呢?”我說:“他要是再丟了,讓他自己找去,找不到,那就第二天光著腦袋去上學。”“那被老師批評怎么辦?”“對呀,就是要讓他受批評?!薄叭缓竽?”“然后,用他自己的零花錢去買新的小黃帽。沒有零花錢,就取消他一個最喜歡的項目,比如第二天要去麥當勞,那就不能去,因為那個錢要用來買帽子。這樣孩子才可能知道珍惜?!?   (4)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一是讓孩子冷靜思考一下自己的行為,想想怎樣改正。   二是讓孩子寫封信,說明自己做錯的事,以及準備做些什么改正。   三是讓孩子寫信、打電話,或者當面向受害者賠禮道歉,如果需要,陪孩子一起去。   四是讓孩子用零花錢賠償弄壞的東西,或者將拿走的東西送回去。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www.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