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心設計,注意目的性課堂教學提問不應是隨意的,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心來進行。教師在授課前要精心設計提問內容與形式,所提內容應具有典型性,形式要多種多樣,否則就會偏離課堂教學中心,達不到提問應有的效果。
2. 難易適度,注意科學性。
提問前,教師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學生。要掌握準提問的難易程度,既不能讓學生答不出,也不能簡單地答“對”與“不對”,要使學生“跳一跳才摸得著”。難度過大的問題要注意設計鋪墊性提問。
3. 新疑別致,注意趣味性。
課堂提問時要注意內容的新疑別致,使學生聽后產生濃厚的興趣,繼而積極思考。一些學生熟知的內容,要注意變換角度,使學生聽后有新鮮感。
4. 循循善誘,注意啟發(fā)性。
啟發(fā)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缺少啟發(fā)性的提問,是蹩腳的提問。為此要避免那種不分巨細、處處皆問的做法。要盡量避免單純的判斷性提問(如“對不對”、“是不是”等),多用疑問性提問,還要注意運用發(fā)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使學生在提問中受到啟迪。
5. 因勢利導,注意靈活性。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學生答問中也可能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答非所問,或干脆答不出來等。因而教師在提問時要注意運用教育機智,根據(jù)變化了的情況,有針對性地發(fā)問。不能不顧課堂情況的變化生硬地照搬照用課前設計好的問題,也不能在學生答不出時一個勁地追問學生。要多運用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
6. 正確評價,注意鼓勵性。
學生答完問題,教師要給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時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對答錯的同學白眼相待、諷刺挖苦,也不能無原則地贊美。教師應給每個學生以成功的體驗,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7. 面向全體,注意廣泛性。
教師提問應面向全體學生,然后根據(jù)教學目的、要求與問題的難易程度,有目的地選擇提問對象。這樣可以吸引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加思維活動,促使每一個學生用心回答問題。
8. 因材施問,注意針對性。
課堂提問時要考慮提問內容的難易,事先要根據(jù)提問對象的年齡、性格、知識基礎與能力水平來設計問題。不同的年級要采取不同的提問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