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傳,今天要在貴陽開庭審判薄熙來。大批記者前往圍觀,后來又據(jù)傳,又不審了。
為什么審又為什么不審了,據(jù)說其中水很深,牽涉權力博弈,畢竟,到兩會后,中國的政治權力交接才告最后完成。
對于審判最關心的,恐怕是貴陽當?shù)氐谋O(jiān)察機關。有例為證,因辦理薄谷開來案,安徽省檢察院和合肥市檢察院被最高人民檢察院榮記集體一等功,這簡直就是天上掉下來的餡兒餅。如果薄案移駐他地審理,就有夠失望了。
而對于屁民來說,更多的恐怕是點好奇心,想目睹薄督落魄之后,現(xiàn)今是何種尊容,是依舊霸氣四溢,倒驢不倒架,還是龍困淺灘的梟雄末路之態(tài)。
梟雄末路啊,對某些大人物來說,失去權力簡直比失去生命更不可能容忍,武俠小說上這類描寫很多,常用的詞匯是:一夜之間須發(fā)皆白,步履蹣跚,像老了十歲一般。
而我印象中的例外是《鹿鼎記》里的鰲拜,那是真正的倒驢不倒架。
撫遠大將軍年羹堯連降十八級,從一品大員被發(fā)配到了杭州去守城門,是什么心態(tài)?
嚴嵩晚年被抄家去職是什么心態(tài)?
還有九千歲魏公公,崇禎一道詔書,滔天氣焰頓時化為烏有,奔出京城,零丁末路,又是什么心態(tài)?
伴君如伴虎,因權力而得來的權力注定危險,古今如一,一千年了還是沒有變化。
從審判四人幫以來,像薄熙來這么公眾的人物落馬被審,這還是第一次。此前同級別落馬的有雙陳,但他們沒有薄的落馬這么轟動,這么膾炙人口,這么褒貶不一。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又使這種“公眾化”被百倍放大。
人們仿佛在看戲,并在戲中移情。比以前更充分的體會梟雄末路的悲涼。
在世界范圍內,同樣的經(jīng)驗還有,薩達姆,卡扎菲,納吉布拉,波爾布特,阿里布托和齊奧塞斯庫和格瓦拉。他們有的是英雄,有的是梟雄。
以前的掌權者被關進籠子,他們或許有罪。但當他們被公開審判,被羞辱--比如薩達姆洗內褲被曬--的時候,尤其是當這一切被發(fā)達的媒體廣為傳播后,觀者仍常會有幾分憐憫。
這是現(xiàn)代,或者說是電視文化高度發(fā)達以后才有的新變化。在以前,幾乎所有的審判都是文字的,對被審判者的了解也來自于文字或者口頭。但電視使觀眾對罪犯有了視覺上的第一印象,頻繁的播報甚至使公眾與罪犯建立了某種親近度,人們看不到他的罪,但卻能看到他的人。
當然,這無關善惡,只關乎人類都有的惻隱之心。
不知道薄督,是不是像他以前表現(xiàn)的強大一樣,也擁有強大的內心,鋃鐺一年后,依然,風采依然?
抑或,只不過是一個只掌握了投胎這一門高端技術的,別無他長的,銀樣镴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