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象一夜之間,中國大部份的民企老板都熱衷于宗教智慧,因為學習了多年的管理技術,發(fā)現(xiàn)發(fā)達的科技在中國企業(yè)中也有水土不服的。原來是思想理念的問題。于是老板紛紛掉頭學宗教。據(jù)說前兩年少林寺釋永信在搞全球連鎖,日子過得很不錯。于是首推佛教。
如果把中國佛教比成企業(yè),那么佛教的愿景是普渡眾生、使人離苦得樂。使命是將人超度到極樂世界、不再輪回;核心價值觀是慈悲為懷,人人皆佛;行動綱領是佛度有緣人;佛教度人的工具是:念唱打坐、各類經書和各種禮儀。
由此可以看書佛教的戰(zhàn)略愿景、管理系統(tǒng)都是超一流的。了解與學習佛教對企業(yè)管理有著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布施就是付出、給予。布施有三個途徑,法布施、財布施和無畏布施。法代表思想、方法和工具,財代表金錢、財物、平臺或機會,無畏代表信念、關愛和力量。
生而為人,成就別人、成就社會的途徑多種多樣,如上所示至少有三個根本途徑,以此為基礎就可以生發(fā)無限的人生方向與路線,切莫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一無所有,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具備這些因素。在這些小項中,有人把它們分成三六九等,說思想比方法重要,方法比工具重要,金錢比財物重要,財務比平臺重要,信念比關愛重要,關愛比力量重要。這些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只適合有一定的社會閱歷的成年人,對剛出校門初入社會者而言,應將秩序顛倒來,才能漸進向上,由工具與方法入門,即所謂聽話照做或頭腦簡單往前沖,通過體驗去感悟思想。沒有談過戀愛的人,聽別人說得再多,書看得再多,都是白搭。只有到了情竇初開時,切身體驗過,才能明白戀愛倒底是怎么回事,愛情的意義是什么。
由此看出,人世間的許多學問不是通過書本、聆聽、觀察就能完全弄懂的,只有在合適的時空環(huán)境下,勇于體驗才能感悟。
有人常說這個比那個重要,如目標比努力重要,選擇大于努力,思想大于方法,這些都是武斷的說法,只有針對具體的時空環(huán)境和對象才能說出合適的話。
所以真正聰明的學習者,一定要審視時間、空間和結合自身的志向、愛好、特長結合起來思考,才能得出較為理性的判斷。如果一味死搬硬套就會偏離真相,誤入歧途或迷失方向。
引用弟子規(guī)中的一句話,“流俗眾,仁者??;果仁者,言不諱,色不媚”意思是(無論哪個時代,)真正稱得上仁愛而有智慧的人比例非常稀少,大多是些隨波逐流的碌碌之輩,真正的仁者,教誨別人,都采取直截了當(極少忌諱什么),表情色彩不會媚俗(有意去討好對方)。
現(xiàn)代經濟社會,大多數(shù)人以經濟利益為最高訴求,物質越豐富,人心越浮躁,企業(yè)老板遍地開花,堅稱企業(yè)不賺錢就是犯罪,卻極少有人反思該企業(yè)是否在幫助人離苦得樂,普渡眾生、利益社會的?換言之,如果該企業(yè)的產品不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只通過所謂的營銷策劃手段(媚俗討好客戶的方式)來騙取客戶的金錢,從而帶來企業(yè)的虛假繁榮,與社會的真正追求生活、生產、生態(tài)理念背離,這種企業(yè)不如早死早超生,哪有什么不賺錢是犯罪的道理可言呢。
尤其是許多民企老板通過犧牲200人、2000人的健康、尊嚴等利益去博取自身的榮譽與利益。對于社會福利事業(yè)則陽奉陰違,鐵石心腸。這類老板注定了前半輩子賺錢,后半輩贖罪這個結局。
為追逐金錢,社會上無處不充滿了廣告與噱頭,對廣大青少年嬰幼兒造成大量的誘惑,文字胡亂變形,雞店遍地開花,網游網吧通宵達旦,連新聞媒體、圖書出版、影視娛樂,都在唯利是圖,以金錢為中心。走進大大小小的書店,圖書都是諸如此類的標題:成功、拜金、選擇比努力重要、三秒必殺、成功絕徑、絕對成交等等這些術的層面,文章的主題想思空洞,優(yōu)美的文字充滿了陷井。
年青人都希望一步登天,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如H1N1病毒般四處漫延,多數(shù)人不再關心傳統(tǒng)文化,不屑于道德說教,說什么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這些偏激的言論,電視媒體上還大張旗鼓為所謂的演說大師、智慧大師作廣告,拍專訪,侵蝕、殘害青少年的思想信念。
綜上所述,人的一生中夢想與目標的確很重要,說目標比努力更重雖然有其道理,但并不適合所有人。有些人就碰上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事實。也有人朝相反的方向也能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狀況——因為地球是圓的吧。歸根結蒂,只能說明一個事實,即思想固然重要,行動也是決定因素之一,光想不練,都是廢話。由此得出結論:夢想貴在實踐,人生重在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