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把上課坐不住,下課到處亂跑亂撞,專門在班級搞破壞活動的幼兒視為多動幼兒,工作中我們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存在,白眼翻他們。長此下去就像久病吃“抗藥性”一樣,什么靈丹妙藥也無濟于事。有位教育家曾說過,沒有不好的幼兒,只有不好的教育者。是的,每一位幼兒都想受到教師的表揚,但他們時會控制不住自己,欺負弱小,抬腳就跑,舉手就打,給班級的管理增加了難度,怎樣才能有效抑制活動中多動幼兒行為的發(fā)生呢?筆者簡單談一談自己在工作中的初步嘗試,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
一、打破常規(guī)、上課時優(yōu)先提問多動幼兒。
上課說話多,下位搞小動作是多動幼兒的突出表現(xiàn),在平日上課時,教師應依據(jù)多動幼兒的平日表現(xiàn)情況采取相關措施,優(yōu)先提問多動幼兒,給他們有意識地開啟積極思維的大門,集中他們的精力,認真思考問題并回答,這樣做的目的也是為了改變以往這些好動幼兒被教師冷落的局面。幼兒在回答問題時,可能會驢唇不對馬嘴,也可能會發(fā)生其他事情,這就需要我們采取靈活面動的方式方法合理解決。
二、優(yōu)先給予愛的鼓勵。
人是感情動物,既使是多動幼兒他們也有一定的思想感情,更需要教師的細心關懷和教育。上課時,哪怕他們安靜幾分鐘,教師也應給一個慈祥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話語。當他們回答對問題時,要加以鼓勵,如和其他幼兒一起拍手說:“對對對,你真棒,我們以你為榜樣?!弊尪鄤佑變撼錆M自信,以此證明:自己很棒。
三、讓多動幼兒當值日生。
工作中常常對一些細小的問題而忽略,如在分加點時,以前教師會繞過多動的幼兒的桌子,并警告他們,再動就……,直到最后一個分給他們加點。其實在這一時間內,多動幼兒往往會把盤子放到手中不停的轉盤子,啃盤子,欣賞著自己的杰作,教師就批評這些多動幼兒,而這些幼兒往往會嘻皮笑臉,裝作什么也沒發(fā)生,該干什么還干什么?對此,有些幼兒往往會對發(fā)生在幼兒園里的事情說些難聽的話,這樣做既造成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誤會,又傷害了幼兒的自尊心,在工作中應把多動幼兒由被動變主動,讓多動幼兒當值日生給其他幼兒分盤子,不僅可以分散他們的注意力,而且又形成遵守班級紀律的良好習慣,讓多動幼兒過一把當值日生的癮,這樣做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讓多動幼兒說出多動的原因,對癥下藥。
荀子日:“與人善言,暖于布帛?!惫P者曾執(zhí)教過的一位男孩,他曾經去過廁所把蛆抓在手中玩,為了急于求成早教育好他,就狠狠地批評了他,讓他說以后再也不敢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過了幾天他又去廁所淘大糞,在這次的處理中,我把他叫到我跟前并問他:“你為什么去淘大糞,多臟呀!”他摸了摸頭說:“我姥爺就在家淘大糞”噢!我頓時明白了,原來他在看樣學樣呀!我去告訴他說這是大人們做的事情,在淘大糞之前先告訴老師一聲,老師和你一起去看清潔工是如何不怕臟,不怕累成年人的工作,好嗎?他望著我笑了,這微笑是發(fā)自內心的笑。通過這件事,我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與其要求他應該如何做,不如肯定他行為中值得肯定的好東西。
五、合作性、趣味性于一體的自我約束法——圓圈
農村班級幼兒多,教師人少不可能看住那么多的孩子。特別是在下課的時候,這些好動幼兒到處跑,專門回避教師,和教師藏貓貓,不防采取自我約束法,這種方法具有合作性,趣味性,具體做法是:教師先在地上畫一個大圓圈,讓這些多動孩子在大圓圈里玩,然后再往大圓圈里投放材料或讓幼兒玩打卡,不限置幼兒多種玩法,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幼兒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得以充分發(fā)揮,調皮、打鬧的事情就會有所減少。
多動幼兒往往沒有玩伴,小朋友都不和他玩,教師要幫助多動幼兒結交玩伴,和其他幼兒一起游戲。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多動幼兒就會產生與同伴玩耍的欲望。
總之,教師的責任是讓幼兒得到全面發(fā)展。在對待多動兒的問題上,絕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改變的。但只要記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一步一步往下走,肯定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