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是儒家非常注重的修身之道,儒家的代表人物都反復提倡過自省對于修身的重要性。并且這種自省修身之道貫穿了儒學整個歷史,是儒家傳承的文化。
自省就是反省自己的意識和行為,辨察、剖析其中的善惡是非,開展自我批評并進行自我修正,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準和學識水平。自省就是我們現(xiàn)在通常說的自我檢討、自我審查。
孔子當初就提倡過“內自省”的說法;曾子的提倡是我們最熟悉的“吾日三省吾身”,影響也最為深遠;孟子則提出“責己”的觀點,接近現(xiàn)代社會的自我批評論;宋明之后的思想家用“省察”一詞來達到自省的目的。雖然不同時期的叫法不同,但其內涵是殊途同歸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做到修身以成仁。
“君子”是儒家文化致力于達到的人格形象,也是其教書育人的重要目標。而想要達到“圣賢”的標準,“自省”是必不可少的功課。一個人需要具備“仁”、“義”、“禮”、“智”、“信”等美德才算是“圣賢”,而儒家認為,善于對這些美德自省和自律是“君子”的美德之一。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是說看見賢人,應該學習他的美德,并努力趕上去;看見不賢的人,則應以其缺點為鑒,并自我檢查,有沒有類似的毛病。這是自省較高的境界,是圣人不用于常人的地方所在,孔子能提出這樣的觀點,可見其本人就擁有省察的美德,是一位善于自省的圣人、君子。也正是因為如此,自省的傳統(tǒng)才被一直傳承著,成了成仁的制勝法寶。
亦有元代的許衡說:“責得人深者必自恕,責得己深者必薄責于人,蓋亦不暇責人也。自責以至于圣賢地面,何暇有工夫責人?!边@句話是講:善于自省、自責的行為是美德,不善于自省、自責,慣于責怪別人則是不好的品行;善于自省、自責的人可以成全別人的仁善之舉,相反,不善于自省、自責的人則會發(fā)展自己的不良習氣??梢?,是否善于自省,成了區(qū)分圣賢和小人的重要標志。
古人尚且能自省成仁,今人有會差到哪里?不過今人的檢討與古人的自省在運行上有一點不同。古人“日三省”,而今人只有在犯了錯之后才進行檢討,而且一般都是被迫的,就像學生一樣,在老師的逼迫下才進行形式上的自我檢討。這也就是為什么,在社會進步的今天缺少“圣賢之士”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