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可以關心經濟,也可以對于經濟提出意見,但是可不可以讓書記不要管到經濟項目,決策經濟項目,直接推進書記工程。因為各地太多這類書記項目,包括前后任書記各推各的項目,說起來都是GDP,真正的浪費非常大。也導致地方經濟高度公權力化,稅收越來越重,而經濟效率其實越來越低。而在借錢辦項目,拍腦袋定項目的機制下,搞新項目、改新規(guī)劃、短期產生假象政績、人為加強職位周轉比避免任上擔責的現象也會加劇。
——公權力者真正擅長的是批土地,而并不懂具體的產業(yè),尤其不懂得一哄而上的產業(yè)破壞性;公權力者懂公共工程,但不會計算公共工程的綜合社會經濟效益及其尋租負效益;公權力者懂建筑能帶來的短期成效,其實并不懂建筑里面內容建設的邏輯與功夫。巡回神州,這樣的土地占有、公共工程與建筑項目太多了,其實很多東西包括會議、展覽、旅游已經可以不用建設那么多道路、建筑等項目了,但是計劃的路線還是如此行進,人們也慢慢地分不清是黨政領導因為知識滯后而形成的固執(zhí),還是為了便于獲利而進行的設局。
——國有經濟不能演變成黨政所有,領導控制,掌權者金庫。目前國有經濟的三大特征令人擔憂:一是主要利潤不上交,用途不透明,權力者黑箱使用的可能性很大,國有利益與全民享受的距離更加不確定;二是現有強勢國有企業(yè)向更多領域的全面擴張,在資源占據中日益加強權力距離下的經濟資源控制,讓遠離權力中心的民營經濟更加愿意學習趨近權力的尋租模式;三是更多地方級別的政府更愿意借助發(fā)展產業(yè)與各類事業(yè)之名,發(fā)展出更多新的地方國有的企業(yè)與事業(yè),加強地方黨政領導掌握經濟資源的可能。隨著國有資源龐大化與公權力的強勢化,反腐敗任務更加艱巨,而在反腐機制優(yōu)化有限的情況下,巨額腐敗空間一再擴大,公權力的公信力因此受到巨大挑戰(zhàn)。
——縮小公權力主導的經濟、控制公共投資規(guī)模、普遍減稅、公開公共預算,這是四件事情,實際上是內在地一體化的四件事情。在這些事情中,以直接操控經濟資源代替研究經濟規(guī)則設定更合理的經濟政策方向,以直接上項目代替對于不同類型的市場項目給予適當的政策資源調節(jié)、以領導主導的財稅政策選擇性賦予替代具有普遍公平性的減稅選擇、以選擇性辦實事的方式而不是預算投入與事情成效結合考慮的投入產出比評價,因此在看起來接近的政策話語中,其實隱藏著巨大的體制扭曲與權力濫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