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方式是:媽媽告訴孩子“這是菠蘿”,然后就把菠蘿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買回來的其它東西處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會對這個菠蘿“采取行動”,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蘿,趕緊又把手縮了回來,并且對著媽媽喊: “媽媽,這個菠蘿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媽媽回應(yīng)說:“是的,孩子,菠蘿會刺手,不要緊的?!?于是孩子又嘗試抓起菠蘿的葉子,把它拎了起來,可是菠蘿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媽媽,這個菠蘿很重,我拎不動它。” “是的,菠蘿很重?!?
孩子可能又嘗試著滾動菠蘿,結(jié)果真的把它滾動了,他高興極了:“媽媽,我把菠蘿滾動了。” 媽媽也很高興:“你真能干!” “媽媽,我聞到一股香香的氣味,菠蘿是不是可以吃的?” “對,孩子,菠蘿是一種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樣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鹽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讓我試一試……真好吃的!”
這兩種方式,你主張哪一種?你常用的是哪一種?它們有什么區(qū)別,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