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0;}">
2009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錄用考試的序幕已經徐徐拉開,據人民網消息:2009年度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考試錄用公務員工作從2008年9月13日開始。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網易新聞中心開展的一項由2440人參與的在線調查顯示,86.0%的公眾表示自己或身邊的人想過報考公務員,只有8.0%的人表示“沒有想過”。不僅應屆大學生熱衷于考公務員,已畢業(yè)的大學生同樣如此。青島一媒體報道,今年26歲從國內一所政法大學本科畢業(yè)的小張已經有了8次沉浮,一位2006年畢業(yè)于某高校的碩士研究生小董3年內也考了11次。有些人主動放棄白領的優(yōu)厚待遇去報考公務員,還有些人是一門心思要考公務員,一考就是幾年,非公務員不上。
一方面,是企業(yè)、科研機構等生產一線單位人才的缺乏,另一面卻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考公務員。來自人事部的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共有64萬人通過審核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人數較去年增加12%,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2008年國家公務員錄取比例高達60∶1。公務員崗位吸引力之大,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更讓人琢磨不透是,自2001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招考以來,在短短6年的時間里,報名人數從3萬多人猛增至64萬人,最高報考錄取比一度達到1000∶1。
以前是千軍萬馬過高考、研究生考試這座獨木橋,現(xiàn)在是大學畢業(yè)生爭先恐后擠公務員這座獨木橋。按理說,大學畢業(yè)生有很多就業(yè)選擇,但他們?yōu)槭裁磳珓諉T身份情有獨鐘呢?
有關專家稱,“公務員熱”是折射當前社會心態(tài)的一面生動的鏡子。筆者實在有些好奇,搜尋了好半天,終于找到了幾條“象摸象樣”的理由:“公務員職位的公共性、穩(wěn)定性、保障性等三個因素具有較強吸引力"。果真是這樣嗎?筆者感到疑惑,連白領都愿意放棄自己的優(yōu)厚待遇去考公務員?博士生也放棄自己的學業(yè)專長去考公務員?明擺著是在走獨木橋,卻非要不顧一切往上沖?做公務員究竟有多大的甜頭,使如此多的人蜂擁而至?公務員考試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呢?報考公務員的人有什么特質嗎?可見除此之外,還有不必諱言的原因,隱性的原因。在這里,本博試作一分析。
公務員職業(yè)是“鐵飯碗”
國家機關之所以誘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公務員這個飯碗目前還比較“鐵”。主要是公務員職業(yè)具有吸引力,參加公務員考試是不少畢業(yè)生實現(xiàn)就業(yè)理想乃至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雖然說公務員薪資待遇不算很高,“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的機關現(xiàn)象有所改變,但是上班炒股、玩游戲的報道仍然時常見諸報端。而且公務員社會地位高,工作穩(wěn)定體面,還有職有權.而競爭機制、淘汰機制的缺失或形同虛設,很可能使一些無所用心、無所作為且無飯碗風險的人在公務員隊伍中沉淀下來,損害工作效率,造成財政虛耗。而且,公務員崗位“保險”也是重要原因。據人事部統(tǒng)計,從1996年實行辭職辭退制度以來到2003年的8年間,共有1.9374萬名不合格公務員被辭退,平均每年不到2500人。如果按照全國近500萬公務員計算,每年辭退的公務員占總數的比例為0.05%左右。而一般正常企業(yè)的淘汰率在5%到15%之間。而上述弊端,在擇業(yè)者,則很可能“反面文章正面看”,從而成為“優(yōu)點”,并進而成為自己“首選”的因素。不能強求每個考生都從公共利益來考慮問題,但構建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應是公務員隊伍建設中不可輕忽、不可懈怠的一個命題。怪不得報考公務員,大學畢業(yè)生、研究生以及社會上的知識分子或事業(yè)編制、企業(yè)編制的干部、員工都想當和要當公務員正趨之若騖,其主要原因是“鐵飯碗”、“工薪高”、“福利待遇好”,正如大家說的:“只要經過一次努力,就可規(guī)避一生風險”!
公務員職業(yè)是“鐵保障”
公務員之所以成為考生眼中的“香餑餑”,除了“鐵飯碗”的誘惑,還有“鐵保障”的誘惑。完備的福利體系讓人羨慕,單是培訓、醫(yī)療、退休養(yǎng)老等方面的保障,就是其他職業(yè)群體無法望其項背的。目前,公務員的福利待遇有擴大化的趨勢,如帶薪讀書,學費政府買單,到民營企業(yè)工作可以“帶薪三年”,出國培訓等。另外,形形色色的車補.房補.中央、國家公務員增加了通訊補助等。為什么“國家人”、“單位人”很難向“社會人”轉變?很大一個原因就在于社會保障畸輕畸重,發(fā)展不均衡。還有工資外的灰色收入更是令人眼紅。曾有報道說,公務員貸款不用審核,按公務員職務、級別決定信用卡透支額度?!∪嗣窬W一位網友戲言:當上公務員,就等于端上了金飯碗,衣食無憂,兒孫沾光。每月幾千元,再加上其他額外收入,用不完的還可用來資助一個貧困學生,簡直名利雙收。
公務員職業(yè)是“鐵合金”
另一個不必諱言的原因是,公務員的誘惑力。
在公務員報考熱潮中,報考最熱的往往是省市和中央國家機關的實權部門,錄取人數和報考人數比例甚至達到幾百比一。在本次中央國家機關近百萬人報考的97個部門中,多數的考生將目標集中在財政、商務、外交等熱門部門,其中有5個部門出現(xiàn)了千人競爭同一職位的情況。實際上,這不是工資標準的不同,而是工資之外的待遇有著天壤之別。
一位工作多年的公務員認為,在省市實權部門工作的,是所有公務員里享受最好待遇的群體,因為他們有更多機會、更容易以各種理由聚財、發(fā)補貼,而政策往往監(jiān)管不到。有些單位有幾億資金的審批權,給哪個企業(yè)都由掌管的處室說了算,處長們甚至可以決定一家企業(yè)的生死,權力尋租的空間很大。
做官就意味著有權,而在權力還支配著社會大部分公共資源的時候,有權就能夠使各種資源得到變現(xiàn)。相較于其他職業(yè),公務員職業(yè)的公共性、穩(wěn)定性和保障性都使其對包括博士在內的許多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公務員直接掌控社會的公共權力和資源,這使他們具有較好的職業(yè)聲望和社會地位。而一旦做了官,人們對自己未來的預期會比較有把握,不像其他職業(yè)在收入高的同時也存在高風險,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另外,公務員有了一定職別后,隨之而來的還有任其使用的專車、寬敞的住房,甚至公款吃喝、公費娛樂、公費旅游、公費出國等。有了上述種種好處,即使公務員的個人收入不屬于所有職業(yè)中最高之列,但對高福利、高穩(wěn)定、高權力預期的經濟人來說,公務員職位不失為職業(yè)選擇的“上上策”。
清朝重臣李鴻章認為,這世界上最好做的事情就是當官。如今社會上最讓人羨慕的職業(yè)還是當官,一個人只要當上了這長那長,就會讓人刮目相看,就似乎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就可以光宗耀祖。因為當了官,不僅名聲很好聽,而且更有著方方面面的、說不盡道不明的諸多好處。
當官可以先富起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鍋飯被打破,貧富差距拉大,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透視富裕階層,我們不難看到,先富人群中,有老板、有歌星、有體育明星等,其中也不乏戴烏紗帽的官員,而且官員們有致富速度快、付出成本低等獨特優(yōu)勢,他們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升遷,這升遷之人可能送來幾萬酬金;一個電話可以得到一項工程,從中可以拿到幾十萬回報;一個簽字可以報銷空白發(fā)票,真是“閉門家中坐,錢從天上來”!
當官可享盡榮華富貴。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世界名牌、住的是豪華別墅、行的是奧迪寶馬。
“當官不發(fā)財,請我都不來?!边@話是一個現(xiàn)代貪官說的。說明當官的目的就是發(fā)財,它與《官場現(xiàn)形記》中的說法出奇的一致:“統(tǒng)天底下的買賣,只有做官利錢最好?!币徽Z道破天機,“當官”與“發(fā)財”之間的“關巧”與“機心”,就在于把手中的權力變作自己的搖錢樹。魯迅說:“人們又常常說‘升官發(fā)財’。其實這兩件事是不并列的,其所以要升官,只因為要發(fā)財,升官不過是一種發(fā)財的門徑?!?
王亞南在《中國官僚政治研究》一書中說:中國仕宦的做官發(fā)財思想是中國特殊的官僚封建社會的產物。做官被看成是發(fā)財的手段,做大官發(fā)大財,做小官發(fā)小財,甚至沒有正式取得官階官銜,而在鄉(xiāng)村以似官非官的身份,利用任何一機會發(fā)混財。
步入仕途的人,都把做更大的官作為事業(yè)目標。因為,官做得越大,管的事情越多,權力也就越大,也越能體現(xiàn)為官的價值。當官不會有錯。如今官員職務不高架子大,開口就是“重要指示、重要講話”必須認真落實。如果落實中出了問題,那肯定是下面的問題。因為領導絕對不會有錯,如果發(fā)現(xiàn)領導有錯,一定是我看錯;如果我沒有看錯,一定是我的錯,才使領導犯錯;如果是領導自己的錯,只要他不認錯,他就沒有錯;如果領導不認錯,我還堅持認為他有錯,好壞都是我的錯。總之,“領導不會有錯誤”這話絕對不會錯。
現(xiàn)在碩士生、博士生都報考公務員,可見政府部門的吸引力有多大!不論是上海還是北京,房價再漲,公務員都能買起房子,是不是有點奇怪?現(xiàn)在,終于知道為什么我們國家教育、醫(yī)療等項目政府投入太少的原因了。我們國家很多指標都低于國際水平,惟獨政府行政管理支出高于其他國家,豈不怪哉?
“為何國家機關如此誘人?一是它在社會中處于強勢地位、占據大量資源;二是競爭機制不健全,公務員缺乏淘汰機制。三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官本位’作祟?!薄 ?按理,改革開放后,隨著職業(yè)選擇的拓寬,商業(yè)的發(fā)達,以及其他一系列高薪職位的出現(xiàn),原本存在于社會中的官本位文化、官本位現(xiàn)象應該得到消除,至少程度上有所減輕。但從近年的情況來看,遠非如此,相反,人們對做官更加趨之若鶩,現(xiàn)在連高學歷的博士也加入了這支隊伍,并成為其中重要的一員。這里面的原因的確值得我們好好琢磨。我想,這恐怕與中國社會轉型的特殊背景有關——沒有打破既有權力對社會經濟事務的壟斷,而是加重了權力的通吃性,市場的交易規(guī)則又在一定程度上以市場之“厚利”為權力提供了更為穩(wěn)固的經濟基礎。
社會最頂尖的知識精英在某種價值引導下涌向“分配財富”和“分享財富”的權力領域;也有人認為,這種熱的背后是年輕人對權力的崇拜,而中央政府的權力是最大的,年輕人涌向中央政府正是這種“熱”的真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