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魯迅去世到現(xiàn)在,每一個歷史轉(zhuǎn)折時期,幾乎都要從魯迅那里尋找思想資源。在現(xiàn)代文學中,魯迅是一個絕對的戰(zhàn)略高地。研究現(xiàn)代文化及現(xiàn)代中國的人,沒有一個能夠繞過魯迅。正因為魯迅是現(xiàn)代文學的精神代表,所以對魯迅地位的沖擊從來也沒有停止過。然而,反對者的攻擊卻從來都沒能動搖過魯迅的地位。今天我們對中國社會的種種批判,大部分都是繼承魯迅的思想。正是魯迅對現(xiàn)實的遠見,對歷史的貫通,使他在今日獲得了更加重要的意義。
一、你未必知道的魯迅
魯迅生于1881年,浙江紹興人。本名周豫才,后來改成周樹人。發(fā)表《狂人日記》時,開始采用“魯迅”這個筆名。年少時,魯迅經(jīng)歷了家道中落的過程。13歲那年,家里發(fā)生了重大變故,魯迅的祖父因參與考場作弊事件被判“斬監(jiān)候”,相當于今天的死緩。為盡量延遲緩刑,必須花錢打通環(huán)節(jié)。年復一年,家中瀕臨破產(chǎn)。身為長子的他,必須撐起家庭重擔。由于常出入于當鋪和藥店,他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所以才有了魯迅那句著名的話:“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在晚清,魯迅這種出身的青年最大的出路就是科舉考試。其實魯迅幾兄弟參加過科舉,但成績不佳。魯迅后來離開家鄉(xiāng),先后進入江南水師學堂、南京路礦學堂學習。在南京他閱讀了許多新書刊,這些報紙和譯著改變了魯迅的思想。他當時很崇拜康有為、梁啟超這些人,也接受了進化論的思想。后來魯迅考取官費留學生,于1902年赴日本留學。魯迅在日本最初學醫(yī)是為了救國,因為他始終關(guān)注的是國民性。據(jù)許壽裳回憶,魯迅認為中國的問題是缺少愛與誠,這正是中國文化晚清所面臨的關(guān)鍵問題。由此魯迅開始不認同清政府,在東京留學時,他剪掉了自己的辮子。
在留學期間,發(fā)生了一件影響魯迅一生性格和命運的重要事件,那就是婚姻。他奉母親之命回國,與一位名叫朱安的舊式女性結(jié)婚。魯迅給朋友寫信說,這一次回家是給母親娶婦,而不是給自己。據(jù)有關(guān)回憶資料,魯迅堅持不跟朱安同居,并且在第三天就返回了日本。今天有人攻擊魯迅,認為他對朱安女士始亂終棄。其實魯迅這樣做,是為朱安和母親著想,而自己靜受痛苦,這也是貫穿他一生的犧牲精神。他曾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yǎng)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惫糯]有“愛情”這個詞,而魯迅這一代人恰恰是剛剛接受愛情這個觀念。魯迅的婚姻道路在當時很有代表性,這一代人恰好生于歷史的轉(zhuǎn)折點上,時代還不能提供實現(xiàn)新思想和新追求的機會。所以我們評價前人,應該有一個歷史的態(tài)度,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去評價。
魯迅1909年從日本回到中國,暫時在杭州任教。兩年之后,辛亥革命風起云涌。魯迅所在的杭州和紹興都是革命激烈的地方,革命思想旺盛。魯迅對任何革命都有深刻的懷疑。紹興革命后,他對革命黨非常不滿:表面上是中華民國,但官員還是原來的人,只是換了個招牌而已。由此魯迅看到了辛亥革命改天換地的背后,新瓶裝舊酒的另一面。
稍后魯迅離開家鄉(xiāng),在教育部里擔任一個中層官僚僉事。后來政府由南京遷到北京,魯迅就跟隨到了北京。從此魯迅在北京度過了十多年的時光。魯迅的業(yè)余時間主要用來做學問,研究中國古代典籍和小說,包括拓片、碑刻,此外還研究佛教,在很多領(lǐng)域都具有了大學問家的水平。但就在這個時候,新文化運動開始了。那時魯迅已近40歲,他本來是一個旁觀者,但歷史不允許他旁觀。在《吶喊·自序》中,魯迅談到了錢玄同找他的故事。當時新文化運動雖然造勢成功,但是還缺少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新文學的作品,所以他們找魯迅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