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與心理應用
【課程目標】: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在活動過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關系或心理上的距離。人際關系反映了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其社會需要的心理狀態(tài)。本課程將現(xiàn)今社會人們普遍關注的人際關系與心理學相結合,力求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豐富的案例,讓讀者不僅能了解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更能學會與人交往的具體方法和技巧,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
【培訓對象】:全體員工
【培訓講師】:李樂
【培訓時間】:1-2天,共6-12課時
【培訓方式】:講解分析、案例研討 、現(xiàn)場實戰(zhàn)應用、互動、參與式培訓
【課程大綱】:
第一講、人際關系的產生與發(fā)展
第二講、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及其應用
一.首因效應
心理學家陸欽斯的實驗:罪犯or學者
1.影響第一印象的兩類因素:
? 相貌因素
? 性格因素
2.首次效應產生影響的原因:
? 印記作用
? 泛化作用
3.首次效應與人際交往:
? 看待他人時,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響;
? 展現(xiàn)個人時,力爭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
二.吸引效應
1.相悅因素
2.相鄰因素
3.相似因素
4.相補因素
5.相納因素
6.性格與能力
“仰八腳效應”
三.近因效應
“三日不見,刮目相看 ”
四.光環(huán)效應
1.原因
? 心理定勢
? 中心性質的擴散
2.如何對待
? 優(yōu)化自己的個性
? 防止不合理的泛化和主觀臆斷
“一葉遮目,不見泰山?!?
五.刻板印象
1.定型化
2.積極作用:使認識他人的過程簡化
3.消極作用:刻板印象不一定符合實際
第三講、交往中人際影響
一.群體對個體的心理效應
1.規(guī)范與制約
“霍桑試驗”
2.感染
? 經驗和體驗的相似性
? 情感程度
? 積極的共鳴、消極的趨同
3.促進與干擾
二. 群體中的個體行為
1.從眾
? 產生原因
? 個體差異
謝里夫的游動錯覺實驗
阿希的三垂線實驗
2.服從
? 原因:
? 服從的兩種發(fā)展取向:
3.逆反
? 體現(xiàn)了人心理要求的兩重性
? 如何應對
? 積極的逆反與消極的逆反
三.個體間的依從行為
1.引發(fā)依從行為的途徑
2. 依從策略
? 登門檻技術
? 留面子效應
查爾迪尼的實驗
第四講、人際交往中的溝通技巧
一.言語表達技巧
1.口語溝通的一般技巧
2.書面語言溝通
二.交往中的傾聽技巧
1.多次使用的詞語和句子
2.用詞的感情色彩
3.特殊情境:正話反說
三.積極影響對方情緒的技巧
1.同情:理解他人的情緒反應
2.移情:分享他人的情緒
四.交往中的身體接觸
1.握手
2.輕拍
3.擁抱
4.其他
人際關系的測量
第五講、人際交往中的障礙應對
一.積極進取——交往中合理態(tài)度的選擇
1.屈從
2.侵取
3.進取
二.自立自信——交往中自卑心態(tài)的克服
1.正確評價自己和他人
2.努力克服缺點
3.恢復和增強自信、自尊
4.設計良好的自我形象
三.從容不迫——交往中尷尬場面的化解
1.產生尷尬的原因:
2.增長知識、經驗,掌握交往技巧
3.加強自我修養(yǎng),注重真誠待人
4.搞好人際關系,平時與人為善
5.幽默化解
四.主動積極——交往中孤獨情緒的改善
1.建立自信心
2.主動地參與社會活動
3.練習自我表達能力
4.學習如何取得別人意見并尊重團體決議
5.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獨立性
五.不卑不亢——交往中他人嫉妒的消除
以自我奮進的方式去平息他人的嫉妒最為有效
六、理性堅強——交往中挫折事件的應對
1.對交往挫折抱正確態(tài)度
2.對交往挫折進行認真反思、辯證分析
3.設定恰當?shù)慕煌谕?